白石洲社區是聞名遐邇的“深圳第一城中村”,是眾多到深圳追夢的年輕人最早落腳的地方。白石洲南面是深圳灣,村民世代以打魚為生。因村子建在海灣沙洲上,村后山頂立著一塊巨大白石頭,故名“白石洲”。
附近這一片除了有白石洲社區,還有上白石社區、下白石社區、新塘社區和塘頭社區。1959年,出于邊防需要,沙河農場在白石洲建立起來,沙河五村也由此得名。20世紀80年代,隨著深圳經濟特區成立,大量第二產業及外來人口涌入,使得工業用地與農業用地的矛盾顯現。為此,村民紛紛翻新或建設自己的住房,以滿足大量的租房需求。
“40多年前,這是一個窮困的小漁村,村民辛勤耕作、出海捕魚,勉強果腹充饑,而現在,這里的村民都當上了房東,工作之余依靠租金過上了富足的生活。”白石洲社區居民張曉明感嘆。
白石洲村的變化只是深圳眾多城中村的縮影。“深圳城中村的形成是時代發展的產物,也是深圳特別行政區成立后在探索農村集體產權改革中的獨特創造。也可以說,城中村體現了農民對城市化進程的貢獻和犧牲,沒有城中村就沒有今天的深圳。”深圳市史辦公室黨史處處長毛劍鋒表示。
深圳在城市化進程中,對農村土地并沒有簡單一征了之,而是照顧到了農民的生活需要,給足了權益保障和照顧政策。1992年起,深圳特區開始全面城市化,特區內的土地國有化,農民不再擁有土地,各村成立股份公司,農民變股民。
在城鎮化的今天,城中村也因為與城市化的不適配,而重新站在了時代的十字路口。以白石洲為例,隨著越來越多人口進入深圳打拼,這里的樓也層層加高,高峰時,白石洲這片0.6平方公里的土地涌入了15萬住戶。“握手樓”等違章建筑被稱為“城市的傷疤”。
愈演愈烈的城中村違建行為,擠壓了深圳未來的發展空間,城、鄉發展又一次被放在了對立的位置,為了解決這個問題,2004年深圳正式開始了深圳城中村的改造。2006年,白石洲成立了深圳市白石洲投資發展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底,沙河五村片區的14.69萬平方米工業用地中的8.16萬平方米劃歸南山區政府所有,南山區政府隨即決定將相關土地及資產交由白石洲投資發展股份有限公司管理和收益。此后,直至2018年底,深圳市規劃國土委南山管理局對沙河五村城市更新單元規劃得到專項批復。
“若干年后,如果再故地重游,這里必然是深圳最繁華的地段。‘握手樓’將成為歷史,擁有破舊樓房的村民們肯定都住進了高檔的小區里。”張曉明笑著說。
深圳對于城中村的改造并不僅限于簡單的“大拆大補大建”,十多年的城中村改造,深圳的城中村被賦予了更多的功能定位,除卻為外來人口臨時住所,城中村演變出更豐富的內涵。位于布吉的大芬村變成了全球最大的油畫生產和出口基地,水圍村建設文化廣場每年舉辦美食節,南頭古城被列入深圳市文物保護計劃,“城市的傷疤”逐漸變為城市的風景,讓深圳這座快速發展的城市有了更多鮮活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