蝗蟲又名螞蚱,一向被視為害蟲,卻被兩位大學生村官“請”進了大棚,喂飼料,添水……夜夜守護,小心翼翼地“伺候”著。
“其實,我們是沖著蝗蟲的‘錢’景去的。”陳鐘和官大燕說起當初創業的想法,直白而簡單。
2007年9月,陳鐘和官大燕成為內江威遠縣嚴陵鎮橋里村的村主任助理。
“很多人都說,村官沒前途,沒出路。剛開始,我也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應該做什么,能做什么。后來我改變了想法,我覺得只要扎根于基層,肯下功夫去干,村官也能干出成績。”任職后,兩人經常深入基層實地考察,了解民情。
“嚴陵鎮的26個村,我都走遍了。”官大燕說,因為常下基層,就聽到許多村民的“牢騷”。有的想發財致富,卻沒門路。有的想干點事業,又害怕失敗。尤其是部分打工回來的村民,創業愿望十分強烈。
回憶起那些片段,官大燕的表情很凝重:“當時,我們就想改變現狀,帶動當地村民致富,也是村官的責任。”
“天天上大學生村官網。看到那么多村官創業成功,我心里覺得癢癢的,有一種沖動。”最后,陳鐘找到官大燕,說起了自己創業的想法,兩人不謀而合。
經過一番細致的市場調查,2009年初,兩人決定飼養“東亞飛蝗”,理由是:養殖蝗蟲的投入成本少、飼養周期短、經濟效益高、市場風險小、技術簡單易學。
選準項目后,兩人便開始忙活起來。一邊上網查閱資料,另一邊還親自到成都一家蝗蟲養殖基地取經。為調查市場,兩人還跑了自貢、重慶等地摸行情。“蝗蟲適合在農村養殖,好養、利潤也高。”兩人越是投身其中,越是覺得“項目有‘錢’景”。
2009年8月,占地150平方米的3個蝗蟲養殖大棚建好了,兩人的“蟲王”夢想也終于揚帆。
兩個多月后,第一批蝗蟲經過五次蛻皮終于成熟。威遠一家大酒店決定試用他們的產品。沒想到,經此一試,銷路從此便打開了,幾家高檔酒樓都爭相訂購蝗蟲。
“主要是經驗不足,首批蝗蟲養殖僅收獲了成蟲近100公斤,我們賣到酒店每公斤價格在120到160元左右,銷售收入共計2萬多元,收回了首期投資成本,還略有盈利。”
談到未來,兩位大學生村官充滿了自信。陳鐘說:“我們基本掌握了蝗蟲養殖的技術,但還需不斷探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