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品人物。
曹操:可愛的奸雄
有人看到這評價可笑:曹操那么狡猾,怎么可能“可愛”呢?這得怪羅貫中了,寫一部小說,把一個與你無怨無仇的人塑造得那么罪惡吧?好,不說了。現在我來解釋一下這個形容詞。先說“奸雄”。所謂“奸雄”就是“奸而雄者”。像嚴嵩那樣,鬼鬼崇崇,偷偷摸摸,那只能叫“奸賊”,奸而不雄;像董卓那樣,橫行霸道,蠻不講理,雄而不奸,只能叫“梟雄”。奸雄是奸猾而有雄心的人,而曹操,正好就是。說他奸猾,從小即有裝中風上演“狼來了”故事。但他不乏雄心,那時有個十分有名氣的太尉叫橋玄,他就是這么認為,曹操打死宦官、刺張讓,難道沒有雄心嗎?說他“可愛”因為他愛開玩笑,不拘小節,與下屬打成一片,他十分愛笑,細看《三國志·武帝傳》即可見不少處“笑”“大笑”“笑曰”等,可見曹操的大氣。所以,說他“卑鄙”未免太偏激了,不防試著稱他“可愛的奸雄”!
關羽:慣壞的孩子
看到這評價,又有人會笑:你這小孩真有趣,剛才把“卑鄙無恥”的曹操說成“可愛”。現在又把“武圣”關羽說成“孩子”,還是“慣壞了的”?這有點“瞎扯蛋”吧?然而,事實就是這樣的,關羽這家伙,好像有“逆鱗”似的,觸犯不得,狂妄自大,剛愎自用,好大喜功,愛戴高帽子。建安十九年,馬超投奔劉備,關羽不服,寫信問諸葛亮馬超才能可以和誰相提并論。諸葛亮知關羽“慣壞了”,恥為人下,所以說:“馬超文武雙全,雄烈過人,堪為“一世之杰”,可以與張飛并駕齊驅,但還是比不上美髯公(關羽)“絕綸逸群”呀!”。關羽看了,更不可一世了。這說劉備這個公司向來就是慣著關羽的,關羽成了個“慣壞了的孩子”。“慣壞了的孩子”有兩個特點,一是任性,二是天真。因為“慣壞了”,所以任性;因為“孩子”,所以天真。關羽就是這種人。因為任性,所以發動了襄樊之戰;因為天真,所以被呂蒙和陸遜忽悠。因為既任性又天真,所以在處理敵、我、友關系時犯了一系列的錯誤……關羽啊關羽,你這“熊孩子”啥時才能長大?
劉備:陰懷詭詐的君主
《三國演義》中將劉備說成了一個“集思廣益,對軍師百依百順的乖孫子”,然而并非如此,我在這兒唱唱反調,劉備不是一個“好好先生”,而是一個正處在“叛逆期”的“毛躁小孩”,從為關羽報仇的“猇亭之戰”便可看出,他不聽眾人之勸,一意孤行,最后,報終之恨而亡。說劉備“陰懷詭作”,就說“永安托孤”這件事吧,劉備明知諸葛亮對其忠貞不貳,卻還在臨終前陰陽怪氣地對他說什么如果劉禪不行,就讓諸葛亮當皇上的鬼話,這是什么態度?孫權勸曹操自取代之,曹操就罵他不懷好意,劉備對諸葛亮這么說,豈不是把諸葛亮往火上烤?豈不是表現出君臣之間的不信任,那是別有用心,為了自己兒子的王座穩如泰山,不惜把諸葛亮“逼到沒有回旋的余地”,如果說廢立,豈不成董卓?如果自立,豈不成了曹丕?劉備啊劉備,如此狡詐!把話說到這份上,諸葛亮除了把心掏出來,還有什么辦法能使他解除疑慮呢?因此,劉備這番托國之辭,并非“心神無貳”。反倒是“陰懷詭詐”。劉備叫劉備,你居心何在?
人物還有很多,工作繁忙的白領諸葛亮;意氣風發的少年英杰郭嘉;行事拘謹的老古董茍彧……在此不一一寫出。
其次,品事件。
空城計:羅貫中又在撒謊了
有些人,太過迷信小說,在此點出《三國演義》有虛有實。所謂“失空斬”(失街亭、空城計、斬馬謖)中的空城計就是假的。諸葛亮屯軍陽平時,司馬懿官居荊州都督,駐節宛城,哪會出現在陽平呢?難道他還會分身術不成?而且也不合實際的。第一,司馬懿不敢進攻無非是害怕城里有埋伏,那派一隊偵察兵進去行不?第二諸葛亮在城上唱卡拉OK,派個神箭手射下來不就行了,第三,兵那么多,為何不圍而不攻,干嘛跑啊?所以空城計是靠不住的。
赤壁之戰:究竟是誰出的力
本來,在《三國演義》的赤壁之戰是諸葛亮出力最多,實非也,在這場戰爭中,諸葛亮只是促成了孫劉聯合,至于誰出的力,誰也不知。可以說是老天爺吧,大瘟疫、東南風,曹操的失敗,就是這么不幸。
……
事還有很多,三國品不完,在品三國時,銘記兩句話:“能攻心,則反側自消,從古知書非好辯;不審勢,則褒貶皆誤,后來治學要深思。”
滾滾長江東逝水,事非成敗轉成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