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網安慶6月22日電(通訊員 鳳雅潔)回首歷史知興衰,立足當下促發展。為深入了解黃梅戲的起源與發展,增強團隊成員對安慶歷史和黃梅戲有關知識的了解,提高團隊成員對黃梅戲的興趣,更好地傳播、傳承、發展黃梅戲,2022年6月18日14:00,巢湖學院“傳承非遺文化,唱響美麗安徽”調研實踐團二組前往安慶博物館學習了解黃梅戲歷史。
講解員詹健首先為大家講解了中國黃梅戲博物館的地勢特點和所開展館,按照時間順序為團隊成員介紹了安慶的歷史發展。她強調:“作為黃梅戲的生長土壤,安慶歷史悠久,文化獨特。從史前歷史遺跡到春秋文明印記,再到封建時代歷史的前進,無一不體現了安慶的人民的智慧,這也為黃梅戲在此產生提供了良好的環境。”隨后,詹健為團隊成員介紹了黃梅戲藝術陳列館的展品和黃梅戲的歷史發展過程。她說:“皖山皖水天仙配,青山綠水帶笑顏。安慶是黃梅戲的發源地,這是毋庸置疑的。”自四大徽班進京,同光十三絕中的程長庚到戲曲大家梅蘭芳,抑或是創作《皖優譜》的程演生和黃梅戲名家嚴鳳英、王少舫、韓再芬,都來自安徽省安慶市。詹健指出,黃梅戲一直以來都在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她結合黃梅戲藝術陳列展廳陳列的黃梅戲伴奏樂器向團隊成員介紹了黃梅戲的樂器以西洋樂器為輔,傳統樂器為主的特點。
開放社教部副主任陳恒就黃梅戲的歷史起源、融合發展、地方特色、服飾裝扮等方面和大家講述了黃梅戲的一些基本情況。作為一個晚出劇種,黃梅戲一直在學習吸收其他劇種的優點,如服裝、行當等多向京劇、昆劇學習,劇目多移植昆劇劇目。他指出:“為了應對娛樂化和快節奏生活的沖擊,黃梅戲在依托通俗易懂、好學易唱的特點的同時,在曲目、唱腔、表演形式等上都在不斷吸取其他劇種的優勢,在時代的發展中獲得發展。”為了適應觀眾需求,黃梅戲在劇目和表演形式上不斷改變,如韓再芬劇團排演的《鄧稼先》《不朽的驕楊》等劇目就是依據當代名人排演的。他強調:“安慶是座有戲的城市,每個劇種都有其產生的土壤。”黃梅戲地方特色濃郁,尤其是念白安慶氣息濃厚。黃梅戲正是憑借其獨有的大眾性和地方性的特色廣受群眾喜愛。黃梅戲的傳承和發展最重要的就是興趣。前段時間引起軒然大波的小潘潘改編黃梅戲曲目《女駙馬》事件客觀上擴大了黃梅戲的知名度,吸引很多人來收看、關注、學習黃梅戲。在黃梅戲的傳承、發展上,陳恒表示每個人都責無旁貸。黃梅戲作曲者、表演者要不斷精進自己的技能,講述者要不斷嘗試新的講述方法,提高群眾對黃梅戲的興趣,學生要努力學習,自覺擔當起傳承黃梅戲的責任。對于黃梅戲的起源,他認為真的東西經得起歷史推敲,與其糾結黃梅戲起源,不如統一目標,繼續將黃梅戲傳承好、發展好。陳恒說:“作為黃梅戲的講述者,希望可以通過講述在聽眾的心里種下一顆熱愛黃梅戲的種子,種下一顆熱愛傳統文化的種子,雖然這些種子不一定全都能發芽,但是,只要有一顆發芽了,長大了,那所有的努力都算值得了。”他的話語中流露出他對黃梅戲的熱愛和良苦用心。二組成員向陳恒和詹健請教學習了幾個簡單的黃梅戲戲曲動作,并合影留念。
隨后,團隊成員自行在博物館內參觀,細細體會黃梅戲的歷史發展脈絡,感受黃梅戲的獨特魅力。參觀結束后,團隊成員紛紛表示:“黃梅戲是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作為當代大學生的要擔當起傳承黃梅戲這個非遺傳統文化的責任,為將黃梅戲傳承好、發揚好奉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