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地探訪六尺巷 了解傳播情況
調研團隊來到了六尺巷,“六尺巷”位于桐城市文廟旁,是一條全長180米、寬兩米的巷道。清朝康熙年間,桐城張家因宅基地與鄰居吳家發生糾紛,大學士張英收到家人千里傳書到京城,請求他利用職權進行干預,他回復詩一首:“一紙書來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家人收到回信立即退讓了三尺。吳家見狀深受感動,也讓出三尺,形成了一條六尺寬的巷子。兩家禮讓之舉和張家不仗勢壓人的做法成為流傳300多年的佳話。
在桐城張英宰相的故事家喻戶曉,“一紙書來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的佳句幾乎人人傳唱,六尺巷的謙讓精神也正代代傳承。
調研團隊通過和附近的村民了解,發現當地很多部門都借鑒創新化用了六尺巷的智慧,用于調節生活、工作上發生的矛盾,住著附近的張叔叔介紹:“大家都是桐城人,‘六尺巷’的故事也都知道,發生矛盾的時候,所以回頭想一想,還是覺得應該互相體諒,退一步海闊天空。”看的出來桐城文化,對當地人處事性格方面影響也比較大。
參觀桐城文化館 感受文化魅力
桐城文化博物館是繼徽文化博物館、黃梅戲博物館之后全省第三家“國字號”博物館。8月13日,調研團隊成員走進位于桐城文廟中的博物館,尋跡桐城璀璨奪目的地方文化,品讀統領文壇二百多年的桐城文派,調研團隊成員在現場仔細觀看,聆聽講解員的解讀,跟隨著人群的步伐,緩緩走進桐城文化的世界。據了解,安徽中國桐城文化博物館是桐城優秀傳統文化的承載體與集中展示區。該館展陳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完整呈現了先秦至今發生在桐城這片土地上的光輝歲月,充分體現了桐城文化特色以及厚重的人文底蘊。
在有千余年歷史的桐城市中心,矗立著一處擁有700多年歷史、占地7000平方米的古建筑群,這便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桐城文廟。文廟外,是車水馬龍的繁華街區。文廟內,桐城市博物館展示出的傳統文化就像附近流淌千年的龍眠河一樣,在時光打磨流轉中依舊生動、美好。歷史上,文廟與儒學“學宮”連在一起。“廟學合一”的體制,對桐城崇文重教傳統風尚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據桐城派殿軍馬其昶統計,明清之季桐城進士及第者235人,舉人793人,貢生509人。1902年,桐城派名人吳汝綸更是親手創辦了安徽省第一所新式學堂——桐城中學堂。
問卷方式調查 結合短視頻發展
調研團隊通過在當地發放調查問卷得知,大部分當地居民對桐城文化并不是很了解,僅停留在聽過名字但是并不理解的程度,他們耳熟能詳六尺巷故事,但是對抽象桐城文化了解程度不高。同時相當一部分調查對象對于桐城文化比較好奇,但是缺乏相關渠道進行了解,他們抱著學習繼承的態度,希望進一步擴大桐城文化的知名度。其中當地居民對桐城文化的認可度比較高,根據當地居民介紹,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桐城繁衍生息。周朝置桐國,因適宜種植桐樹而得名。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使用短視頻的人越來越多,通過對當地人了解,發現很多人越來越關注短視頻,也會通過短視頻的方式將桐城文化傳播出去。因此,如何讓更多的人了解桐城文化也是當地需要解決的問題,將六尺巷、文廟、北大街、東作門、紫來橋等特色桐城文化地點通過短視頻的方式傳播出去,讓更多的人漫步其間,俯拾皆是風光勝跡,舊日的文都之風得以窺見。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通過本次實地調研,調研團隊明深刻了解了桐城文化的豐富的內涵,通過短視頻傳播桐城派文化擴大桐城派文化影響力,增強淮河皖南地區公眾身份認同和文化認同、弘揚安徽優秀地方文化的重要方式。同時作為當代的青年人,應該發揮自身專業長處服務社會,圍繞調研結果,總結傳播活動的成效與不足,結合當下時代發展,做好短視頻桐城文化的發展。并在實踐中培育團隊協作精神,培養自強不息的優良品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