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走訪易遷安置小區,感悟鄉鎮干部治理經驗
團隊與樊遠卿鄉長和王雪峰主任在茅田鄉集鎮易遷安置小區進行訪談,進一步了解茅田鄉在易地搬遷方面的基本概況。
在訪談中,樊鄉長關于茅田鄉易地搬遷的主要原因、搬遷方式、搬遷后續扶持政策等關鍵信息進行了詳細的闡述。其中,茅田鄉集鎮易遷安置小區作為茅田鄉易地搬遷重點項目,王主任就其基本信息進行了詳細介紹,他講道,“茅田鄉集鎮易遷安置小區位于茅田集鎮中心地段,小區共建成14棟住宅樓,安置168戶653人,建立‘層級式’管理格局,設立小區物業辦公室并明確小區專職人員”。同時,該社區致力于精細管理,全域打造宜居環境;精準配套,全面提升幸福指數;精心扶持,全力解決后顧之憂。據王主任介紹其所管轄已經實現了脫貧致富和安居樂業的“小康夢”。
樊鄉長與王主任帶領團隊一行八人參觀了茅田鄉集鎮易遷安置小區。樊鄉長滿臉笑容地跟我們介紹道:“我們這個社區地理位置優越,東臨農貿市場、文化廣場,西臨扶貧工廠、茅田初中,南臨遇伯路,北臨茅田小學、公立幼兒園,簡直就是這塊地的CBD呀!”
為深入了解社區留守婦女的就業情況,本團隊來到雨涵防護用品有限公司分工廠實地體驗。“我們這都是計件收費,我家的孩子年齡還小,平常白天出門的時間也不長,這樣就很方便,有空就可以過來,還能為家里增加收入。”肖姐聽說我們要了解工廠情況,熱心地介紹道。
“感謝主任、鄉長的指引,通過在社區的實地調研,我們感受到村干部為解決居民就業難離家遠問題做出的努力,招商引資企業不僅促進咱們這產業的發展,對提升居民收入也發揮著關鍵作用。”公管學院李伏蕊同學在與鄉長、主任的交談中如是說道。
探尋鄉鎮交通扶貧智慧,總結雪巖頂村振興規律
“想看脫貧致富成效,雪巖頂村可是值得一去的好地方。這個村雖地處偏遠,但村里干部群眾上下一心,是我們建始縣首批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示范村。”樊鄉長在詳細了解本團隊實踐主題后,主動推薦可深入走訪的村落----雪巖頂村。
赴村路上奇山兀立、群山連亙、蒼翠峭拔、云遮霧繞。來到村中,更有寧靜祥和之氛圍。該村海拔較高,一絲絲涼風吹過,夾雜著少許花草芬芳的香氣撲面而來,我們坐在村民的小屋里,暢聊搬遷后的生活,“國家政策好哦!我們家是砌不上房子,老屋路都沒通,如果不是易地搬遷,下山買買菜哪能這么方便。”趙阿姨坦言道,對國家政策的認可之情溢于言表。
“我們村的變化可不得了哦!從前下雨,上山的路坑坑洼洼都是泥,出行很不方便,你們再看看現在我們村周圍的環山公路,哪還有過去貧困村的影子!”當團隊提及村莊各方面的改變,王姐一邊洗菜,一邊高興地介紹雪巖頂村路通電穩人變富的總體概況。
村民李大爺告訴團隊成員,自己一直是貧困戶,再加上身體不好,搬遷前經濟收入微薄,勉強糊口;搬遷后,村莊有開設公益性崗位,自己找輕松的的零工也比較容易。“之前和現在的日子是沒得比,我現在做工有時都不需要出門,很方便啊。”李大爺的言語里滿是對生活的滿足與期待。
團隊一行八人在王主任和樊鄉長的帶領下走訪雪巖頂村15戶18人,沿途也與不少避暑游客攀談,總結出該村脫貧致富的秘訣。“這次雪巖頂村之旅收獲頗豐,我們了解到之前該村是貧困、落后、偏遠的代名詞,出行難是制約經濟發展的主要原因。長航局扶貧工作隊入駐后,利用自身行業優勢,開展交通扶貧,同時積極引導當地村民利用氣候、海拔優勢開辦農家樂,修繕村里百年老屋,發展避暑旅游,成效頗豐。”在團隊與指導老師的階段性會議上,公管學院朵萌同學向老師匯報了此行感悟,雪巖頂村經濟的穩步發展既要靠扶貧工作隊制定正確的發展策略,又要依賴于全體村民的配合與理解。
弘揚以和為美傳統鄉風,縱深推進太和街村建設
穿過209國道,翻過茅田集鎮,走進路旁具有土苗民族特色的“上善太和”樓,就到了太和街村。該村利用獨特的交通區位優勢和 地理氣候條件,發展以民俗休閑旅游為主要特色的高山避暑經濟,沿著村莊主干道向前,蔬菜大棚、“太和民宿”隨處可見。“我們這每年不少武漢人來避暑咧,大多數是退休職工,覺得我們這風景好又涼快,吃的還是原生態綠色蔬菜。”樹下乘涼的村民看見我們來,熱情地與我們交流。
“之前沒錢害怕生病,現在都有醫保,我這病抓藥能省不少錢,馬路直通縣城,去哪都方便。”提到自己和家鄉的改變,村里的爺爺贊不絕口,從砌不上房到住進寬敞明亮的磚房,從小病難就醫到大病保險保駕護航,從溫飽難以保障到公益性扶貧崗位的開設,爺爺認為這一切都離不開國家的政策、村干部時刻把百姓放在心上的工作態度。
團隊跟隨王主任的腳步來到了居民劉奶奶家里,看見王主任的到
來,劉奶奶歡快的表示:“感謝村干部給我們做的貢獻,我們從之前的'寸步難行’到現在的‘四通發達’,孫子上學也有公交,再也不用擔心他的安全,并且村里提供的技能培訓讓很多婦女也有了就業的機會,也提高了家庭的收入。”
太和街村村民安居樂業、鄰里和諧互助的氛圍讓團隊成員印象深刻。“我們剛進村就看到貼的標語:上善太和,這一圈走訪下來,我對太和街村的感觸更加深刻。該村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夏無酷暑、冬無嚴寒,本就有‘天賜太和·康養樂園’之美譽,當地干部眼光長遠,善于找出發展機遇,從把種田、養豬、烤煙等傳統產業作為村民的主要收入來源到如今發展特色旅游業,實現太和街村翻天覆地的變化”。公管學院的于興洋同學結合調研詳情立足國家脫貧攻堅現狀感慨道,“扶貧果真是靠干出來的!脫貧致富對村民生活和村莊發展都是有利無害的事。”
作為公管學院的學子,團隊成員會將自身專業知識結合國土資源整治現狀、脫貧攻堅經驗,扶真貧,真扶貧,以華農青年的切實行動響應國家號召!
文字:華中農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赴湖北建始實踐團隊 徐佳樂 李晨熙
攝影:華中農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赴湖北建始實踐團隊 劉月超
審核:華中農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胡小芳 楊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