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二十大精神,渤海學院組織各社會實踐團隊奔赴各地,冒著酷暑行走在紅色革命遺址、田間地頭、鄉村社區,開展理論宣講、就業見習、鄉村振興等實踐活動,引導學生通過實際行動感恩國家、回饋社會。8月3日,渤海學院糞污資源化利用助力農牧社會實踐隊前往故縣村及黃驊金太陽農場開展地考察及調研活動。
在故縣村村書記的引領下,實踐隊成員先后走訪了兩家養殖戶,對于養殖年限、養殖經驗、養殖規模、養殖收入比重以及養殖過程中處理糞污方式等問題展開和深入調研。
圖為團隊成員與村民交流
圖為團隊成員與村民交流(1)糞污處理
故縣村養殖戶對糞污的處理方式為堆肥發酵后作農家肥使用,村民對于畜禽糞污無害化資源化利用的認可度不高,這些糞污的使用人群多為鄰居,養殖戶對此態度持為“誰家有需要誰家免費使用”。
(2)養殖時間、經驗與規模
故縣村養殖戶的養殖時間普遍在3年以上,對畜禽的飼料搭配以及季節因素影響多為了解,表示能夠很好的處理這些問題,經驗十足。
(3)養殖收入
故縣村工業產業發達,企業較多,村民多為企業工人,所以養殖戶占比較小。部分故縣村養殖戶表示養殖場收入占到總收入的90%以上,另外10%為農業種植。大部分養殖戶為小型圈養,他們表示“自己年事已高,養一些畜禽,輕松又充實。”
村民對于畜禽糞污無害化資源化利用的認可度不高,由此反映出推進農村畜牧減排工作需要政府加大政策宣傳普及力度,政府、企業、村民攜手助力鄉村生態振興。
跟隨金太陽農場內大鵝養殖場王經理的腳步,實踐隊來到養殖大棚實地考察養殖場內糞污處理方式,王經理介紹道:“養殖場包括4個養殖大棚,有近8000只鵝,每只大鵝的成長期為75天-100天。養殖場內大鵝排放的糞污會在每1-2天由專門的清分糞車清理一次,運至堆肥室內發酵近2個月后,再運至養殖場周圍的農田作有機肥使用。”
圖為部分團隊成員參觀養殖大棚
圖為部分團隊成員在金太陽農場合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