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進來”
一葉見方寸,一茶現萬千。在幾千年歲月的流逝中,不同地區產生了不同的茶飲文化,又因人們對其的熱愛與日俱增,漸漸地,茶由一種飲品轉而成為了一種文化,誕生了一種品賞茶的美感之道,即茶道。
但是,較為繁瑣的茶道似乎與快節奏的生活愈發格格不入,也慢慢被人們所忽視,所以支教隊在1月31日的課程中安排了一節茶文化興趣課,希望能讓孩子們提早感受到茶的魅力。課堂所選用的介紹茶種為云南的滇紅茶,以滇紅茶展開對于茶文化的介紹。
首先,徐昕宇隊長介紹了滇紅茶的歷史、特點、功效等,通過講解,孩子們對滇紅茶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緊接著,支教隊隊員們將帶來的滇紅工夫茶沖泡好,讓每個小朋友親自感受滇紅茶的滋味。很多小朋友覺得有一股苦澀味,所以為了改善口感,也是為了嘗試東西方文化的交流,隊員們分發了煉乳用以加入紅茶中調配成飲品。

品嘗完后,孩子們寫下自己的品茶感想,幼稚的文筆擋不住他們對于滇紅茶的喜愛。
本次的茶文化宣講課,不僅讓孩子們對于茶有了更深的了解,同時也把將傳統茶文化發揚光大的理念教給了他們,相信作為祖國的新生代,他們定能將中華茶道綻放出原有的光輝!
“走出去”
2月1日,在村干部的帶領下,4名隊員參觀了幫助李莊村(支教地點)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支柱——玉山鎮生態茶園。

根據干部的介紹,該茶園上個世紀就已建立,最初是由知青下鄉炒茶、制茶帶動了老式大茶園的發展。園內種植的為當地特色茶種——沂蒙綠茶,夏季每隔一周左右會取芽尖以制茶,再將樹枝刮平為來年的生產奠基石。茶園不施加任何化學肥料,因此茶葉生長周期比外界大多數茶園中茶葉要慢不少時日,但正因如此,雖年均產量僅有幾十斤,茶園卻仍能以賺取的利潤帶動鄉村經濟的振興,其打造的高質量品牌獲得業內的高度認可。
近些年,茶園實現機械化生產,滴灌與噴灌相結合,極大降低了對勞動力的需求。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落實,縣里針對該茶莊制定了相關發展計劃,在有關部門的介入下,茶園逐步形成了“企業+合作社+農戶”的新發展模式,在村干部的帶領和民眾的共同努力下蒸蒸日上!
皚皚白雪紛飛飄落,那紙杯中的霧氣,那銀粟下的嫩芽,是茶葉生長的展望,是傳統傳承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