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30日,湖北醫藥學院第四臨床學院“醫”心一意暑期社會實踐隊奔赴湖北省宜城師,與校友胡宗華院長展開深度交流。此次訪談不僅還原了一位基層醫者的成長歷程,更為醫學生提供了踐行初心的生動范本。
胡宗華,湖北醫藥學院88級校友,宜城鄢城人。現任宜城市人民醫院黨委書記、副院長,曾擔任宜城市中醫醫院黨總支書記、院長。榮獲“湖北省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個人”、“湖北省優秀共產黨員”、“襄陽市優秀黨務工作者”、“襄陽市勞動模范”等獎項。從基層臨床醫生到醫院領導者,他扎根基層醫療,以仁心仁術踐行“敬畏生命、救死扶傷”的醫者使命,用堅守詮釋湖醫藥“厚德、勤學、求實、創新”的校訓精神。

隊員與胡宗華合照
雨夜急救:第一次觸摸生命的重量
“我是個農村孩子,當年學醫,就是想跳出農門,改變人生。”胡宗華談及初心時,話語中帶著質樸。這份簡單的向往,成了他背井離鄉的動力——高考后,從未走出過村莊的他,獨自背著行囊走進同濟醫學院鄖陽分院,卻被陌生城市的孤獨感籠罩。開學第一個月,是他最難熬的時光——同學們聊的新鮮事,他插不上嘴;深夜里翻涌的鄉愁,只能悄悄咽進肚里。但這個從鄉野里走出來的少年,骨子里藏著一股韌勁。他逼著自己站上舞臺,在各類活動中主動開口,學著融入人群,用真誠打破隔閡。五年大學時光,他啃下了《內科學》《外科學》等厚重課本,筆記上密密麻麻的批注填滿了頁邊空白,在一次次自我突破中褪去了青澀與怯懦。但那時的他,對“醫者”二字的理解,還停留在“一份能糊口的工作”。課本上“救死扶傷”的字眼,終究不如柴米油鹽來得真切。
那時的他或許沒意識到,這份為謀生而積攢的醫學功底,終將在直面生死的瞬間,成為托舉生命的力量。1993年,剛從當時的鄖陽醫學院畢業的胡宗華回到家鄉,在宜城市人民醫院參加工作。僅參加工作一年,他就被分配到當時的宜城市人民醫院二門診工作。當時的二門診條件非常簡陋,設施設備條件還沒有現在的村衛生室齊全,但這段扎根基層的經歷,徹底顛覆了他對職業的認知。那是個暴雨傾盆的午后,路邊兩米深的下水道旁,一名兩歲孩童失足墜落。被群眾緊急救起送到二門診時,孩子此時因溺水沒了呼吸。這是胡宗華第一次直面生死,手心沁滿冷汗,心跳如擂鼓般急促,但白大褂下的醫者本能讓他沒有絲毫猶豫——按壓、吹氣、觀察,十分鐘的心肺復蘇,每一秒都在與死神較量。當孩子喉嚨里發出微弱的啼哭,他望著那張小臉上重新泛起的血色,突然讀懂了“醫者”二字的千鈞重量。“那是我救活的第一個生命,”多年后談及這段往事,他抬手推了推眼鏡,語氣中多了份鄭重,“那一刻我才真正明白,救死扶傷從不是課本上冰冷的文字,而是能攥在掌心的溫度,是必須扛在肩頭的責任。”
從“為謀生而學醫”到“為使命而堅守”,胡宗華的蛻變,藏著醫者成長最本真的軌跡:起點或許帶著樸素的渴望,但每一次主動破局的勇氣,都在悄悄重塑著初心的模樣。那些初入城市時的手足無措,那些深夜里難以言說的鄉愁,最終都化作了他踏過迷茫的基石。當迷茫被勇氣驅散,他已然在自我突破中積攢了前行的力量——而這份力量,將在未來的從醫路上,迎接更深刻的淬煉。

胡宗華在抗災一線搶救傷員
汗浸白衫:醫患溫情照亮初心
第一次成功救人讓他觸摸到醫者的責任,但這份認知尚未沉淀為堅定的信念。成為臨床醫生僅兩年,一場突如其來的挫敗讓他陷入迷茫——他負責的一名患者在治療期間恢復得很好,卻毫無征兆地突發心臟問題,最終搶救無效離世。身為救死扶傷的醫生,卻無法救回自己的病人,這讓他深受打擊,“那時我深感醫生的無力。”胡宗華嘆氣道。這種強烈的無力感,讓他對醫者的價值產生了深深的自我懷疑,而真正讓他走出迷茫,將責任沉淀為信念的,是后來一位患者的經歷帶來的觸動。
“后來,科里收了位老太太,性子特別和善,我和她之間建立了深厚的情誼。”胡宗華說道。每次查房時,老人總笑瞇瞇地跟他打招呼,一口一個“胡醫生”,客氣里帶著些親近。胡宗華也常多坐會兒,問問她夜里睡得香不香,今天想吃點啥,一來二去,醫患間漸漸有了家人般的熟絡。這位腦出血患者入院時病情尚穩定,但經過十多天治療,病情并未好轉。六月的一個傍晚,已下班回家的胡宗華突然接到緊急電話,電話里急促的聲音像重錘砸在他心上——老太太情況危急。他起身就往醫院沖,心里只有一個念頭:“一定要趕上,一定要把她救回來。”匆匆趕回科室時,老太太已經沒了呼吸與心跳。他立刻俯身展開急救。悶熱的天氣里,持續的胸外按壓讓他汗透衣衫,額頭上的汗珠順著臉頰滑進嘴角,又咸又澀,可他顧不上擦拭。“再加把勁,說不定下一秒就有反應了。”當監護儀上的心電圖拉成直線,胡宗華無力地癱坐在搶救室,悶熱的空氣里,只剩下他粗重的喘息聲。剛剛還在胸腔里燃燒的信念瞬間熄滅,失落感像潮水般將他淹沒——熟悉的挫敗感再次襲來。
事后,他坐在辦公室里,心頭被沉悶籠罩,紛亂的情緒幾乎要化作淚水涌出。恍惚間,老太太的兩個子女走進來,但令他萬萬沒想到的是家屬沒有一句責備,反而拉著他的手哽咽道:“謝謝您,您已經盡力了。這些天您做的一切我們都看在眼里,我們家老太太最后這幾天能遇到您,是她的福氣。”家屬的理解如同一束光,瞬間驅散了他心中的陰霾。
這次特殊的經歷,為胡宗華重新錨定了職業的意義。“從那以后,無論做什么事,尤其是行醫過程中,我都會全力以赴。唯有拼盡全力,才能對得起自己,對得起患者。”這份深刻感悟,成為他從醫路上始終恪守的準則。胡宗華常以此事告誡院里的醫生:“你們在行醫過程中要重視醫患溝通,真正站在患者和家屬的角度考慮問題,守護好醫患之間的那份溫情。”而這份對職業的敬畏與堅守,也在無形中影響著身邊的每一位醫者,成為醫院里一股溫暖而堅定的力量。這份準則隨著他走上管理崗位,更成了醫院的精神底色,在他的帶領下,醫院上下漸漸形成了“以患者為先”的風氣。醫護人員之間多了份對職業的敬畏,與患者溝通時也更添耐心,那份溫暖的力量,在醫院的每個角落悄然傳遞。

胡宗華工作
紅區奮戰:院長沖鋒詮釋醫者擔當
這份從醫患情誼中生長的職業信念,不僅成了胡宗華的堅守,更隨著他走上管理崗位,漸漸融入醫院的血脈。當2020年疫情突襲宜城,這份沉淀多年的擔當,便成了全院迎戰的底氣。大年三十的晚上,胡宗華在市疫情防控指揮部熬過通宵會議后,大年初一清晨便帶著宜城市中醫醫院全院干部職工擰成一股繩,扎進全面抗疫的戰場。2月6日醫院感染性疾病科成立當日,他二話不說接下科主任重擔,第一個踏入疫區,帶著醫務人員沖向最危險的前沿。沒和家人商量便主動請纓,是怕被牽掛絆住腳步——在他心里,醫者的使命永遠排在第一位,容不得半分猶豫。“守住‘大家’,才有‘小家’的安穩。”他語氣堅定,“我是院長,更得先沖在前面,把個人安危放一邊,同志們才能跟著往前闖,才能守住更多人的生命。”這份擔當,在抗疫一線格外有力量。
最讓他動容的是,帶領全院戰疫的關鍵時期,一名入職未滿一年的年輕護士被他這份沖鋒在前的信念所感染,毅然申請進入隔離區。看著這個與自家孩子一般大的年輕人,在危險的一線不怕苦不怕累,默默將青春熱血傾注在戰場——這樣的場景,讓他真切感受到,年輕一代醫學生正接過醫學使命的接力棒,而這背后,正是他以身作則的行動播下的種子,是前輩用擔當為后輩鋪就的成長之路。

胡宗華領讀醫學生誓詞
如今,胡宗華常以親身經歷叮囑醫學生:“從醫先辨明方向,一旦認準救死扶傷的人生使命,就要拿出全力以赴的決心,善待每一位患者。醫學沒有捷徑,唯有傾力付出,才能不負生命所托、不負患者信任。”從臨床挫敗中重拾初心,到抗疫前沿勇擔使命,再到對后輩的言傳身教,胡宗華用數十年從醫路證明:將個人使命融入時代擔當,把每一份堅守化作前行力量,正是醫者給后輩最珍貴的榜樣,也是醫學精神最生動的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