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成員們組成三人小隊,來到了江蘇省常州市溧陽市博物館,在博物館內尋找沙河水庫的前世今生,探尋沙河水庫中青少年勞動的身影,了解沙河精神在水庫建設當中的具體表現。
關于沙河水庫
通過在博物館的走訪,實踐小隊成員們首先了解到了溧陽所處的地理位置情況,處于沙河匯流之地,有收到氣候條件的影響,導致洪澇災害頻發,農民苦不堪言。接著進一步地了解到,沙河水庫建立的初衷是為了幫助溧陽地區的農民制服水患災害,保證農田能夠得到充分灌溉,保證糧食的生長有著盼頭,幫助農民擺脫地主的壓迫,讓農民不至于淪落到在街上乞討。
成員們通過照片,可以想象到,在當時并不算發達的年代,修建沙河水庫的過程十分艱辛。
1957年在溧陽爆發了一場特大洪水,眾多村落、農橋、農田被摧毀,為了將水患變成水利,縣委第二書記帶著沙河水源調查隊深入南山地區,歷時兩個多月,才初步形成了大致的修建想法。
第二年,成千上萬的民工一起上場,縣委書記和溧陽市書記一起指揮,帶領全市一同進行防汛工作,齊心協力一同修建沙河水庫,最終建成,并且完善了當地的灌區排灌系統,水庫和水渠、發電站、提水站配套,使得附近的莊稼旱澇保收,持續高產,農民的生活變得更好,不用擔心洪水肆虐摧毀自己的莊稼和房屋。
先進人物
隨著對博物館探訪的深入,實踐小隊看到了在修建沙河水庫期間的優秀人物——顏景詹。
在1957年溧陽發生了大洪水之后,南山地區的大片農田被淹,農民住的村莊也被湮沒,農民的生活受到了極其嚴重的影響,一場洪水使得本就貧窮的南山區農民家庭雪上加霜。因此,顏景詹書記經過實地考察,制定水利建設方案,以沙河水庫為主體,修建大壩,從根本上解決洪澇災害。
在水庫修建期間,溧陽經歷了一次大饑荒,當時一度打算停下水庫的修建進程。但顏景詹想到,修建了將近一年的水庫,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這個時候停下修建,并不是一個好的政策,所以他頂著巨大的壓力,組織人手,連夜寫了一份報告交給政府,在他的堅持下,沙河水庫的修建沒有停下,并且最終成功建成。
實踐小隊的成員們通過博物館的介紹,深刻感受到了顏景詹書記的勞動精神,堅持精神和奉獻精神。
調研意義
小隊通過實地前往溧陽博物館的方式,通過圖片、講解等一系列影像資料,更加清晰地探尋到在水庫建設當中青少年勞動的身影,更加清晰地感受到沙河精神在水庫建設過程中的實踐,感受到一批青少年在先進人物的的帶領下,為人民修建水庫,為農民的生活增添增彩。通過參觀溧陽博物館的方式,使得本來只是停留在紙上的沙河精神,具象化的呈現在團隊成員的面前,使得本來只是文字記載的人物事跡,更加真實的呈現在成員們的眼前,為教育下一代青年人學習沙河精神發揮了巨大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