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谷的早晨,陽光從云層縫隙篩下來。太陽像夏天的正午,已經很刺眼了,但是氣溫卻像南方初秋的早晨。打開窗,是比空調吹來還要愜意的。我們今天的實踐活動地點是在府谷的農業基地里。加繆在他的筆記本里寫下了他最喜歡的十個詞:“世界,痛苦,土地,母親,人,荒原,榮譽,貧窮,夏天,大海。”洛爾迦在詩中寫到:“我的詩請教了風、土地、大海、月亮,以及諸如紫羅蘭、迷迭香和鳥那樣簡單的事物。”
作為南方人,我沒有見過滿山的黃土,沒有見過成片的高粱,當然也沒有見過成片的大棚。我對農業、下地這類的詞語基本上停留在電視劇電影的情節中,所以我對眼前的一切充滿了好奇。
在一定程度上說,或許這是我們這一代人的遺憾吧。從小遠離農村的生活,或許在城市的生活給足了我們便利,也給我們帶來了更多的教育資源和學習機會,但也讓我們不再向前幾代人一樣,從土地中學習,在土地上成長,對土地有那么深厚的情感。
在這里,我第一次看到風的流動,第一次看到黃色的土地上熱烈的陽光。
當然,第一次感受到土地的生命和自然的生機。
而大棚里的農作物,與其說是自然的饋贈,更不如說是農民的汗水。在朱師傅的引導下,我們先后參觀了香瓜大棚、西蘭花大棚、櫻桃樹大棚、西紅柿大棚等,對每個農作物的生長習性、生長環境需求都有了基本的了解。我們平時見到這些農作物,都是在市場上,而這次可能見到的是一個小花骨朵,是一朵嫩芽。它們都有各自的習性,需要澆灌怎樣的水,需要生長在什么樣的土地上,適合什么溫度和濕度,什么時候播種,什么時候生長,什么時候收獲,都有特定的時間。原來這是一門很大的學問,其中的知識不亞于任何的科學。朱老師是這個農業基地的技術指導,他對這個農業基地的每一個大棚的農作物有著全面的把握和認知。
我們參觀到育苗大棚的時候,一個志愿者問:“朱老師您會育苗嗎?”朱老師笑著說:“這里整個農業基地的大棚種植技術都是我教的,我當然會啦!”然后他給我們演示了一遍育苗的全過程,從刮盤、點穴、下種子等各步驟,詳細的說明了育苗的注意點。同時向我們訴說了他的個人經歷:
他從24歲,1991年開始搞這個大棚,那時候中國剛發展大棚的,他是當時村里第一個開始種這個大棚蔬菜,他們村就一共發展了四個,他們是合伙干,他是第一個他自己一個人干一個大棚,當時那個大棚很少人管,干了幾年大棚以后,后來慢慢發展得越來越多,后來他就開始給府谷的農業基地做技術服務,主要是技術服務的過程中遇到難題,經常和各種專家教授在一塊討論交流,也因為經常交流討論,他們發現了新的問題,比如病蟲害各方面、管理措施等,后來因為他經常去各地學習,2003年農業基地給他專門配了一個面包車,給他專門做了一些滿足實際需要的幫助;2007年,他來到府谷,當時是夏天的時候,那時候溫差小,就在西邊建了幾個大棚,第一年他親自育苗,實驗成功,在那以后他在府谷呆了很多年,后來看到府谷他們建的這個大棚,也有長處也有短處,他自己總結了經驗,第一次研究一個溫室大棚,在這里的氣候溫差特別大,于是他自己總結經驗,在那個溫度低的地方直接建了一個新發明的那個大棚,之前在山東的建的大棚冬天不用燒暖氣不用加溫,各種蔬菜都能正常生長,府谷這邊的條件氣候與山東不一樣,這邊溫差特別大,管理也有所區別,這邊耗費的整體上較大。朱老師也仍然一直在學習專業技術,在農業種植這方面遇到問題,就會去和蔬菜專家學習,探討經驗。
看起來這么樸素的農民,卻有著這么多的知識和這么豐富的人生經歷,我們對朱老師不僅表示了感謝,更多的是欽佩和尊敬。
欽佩平凡的人生中有這么多的熱烈,欽佩他人生中那么多的夏天,用汗水澆灌了生命的綻放和盛開。(通訊員盧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