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為蜀岡披上金紗,悠揚鐘聲穿透千年光陰。揚州瓊花緣團隊輕叩大明寺山門,在這座始建于南朝的古剎中,開啟了一場追尋文明對話密碼、感悟鑒真東渡精神的心靈之旅。
一、飛檐斗拱間,凝固的文明交響
團隊成員甫入寺門,目光便被大雄寶殿的雄姿吸引。兼具北地渾厚與江南靈秀的飛檐,無聲訴說著佛教藝術(shù)本土化的傳奇。“每一道屋脊曲線,都是十五個世紀的風雨刻痕,”團隊成員凝視著斑駁的梁柱低語。復建的棲靈塔高聳入云,九重飛檐仿佛要接引天光,李白筆下“寶塔凌蒼蒼”的意境撲面而來。而在平山堂前,團隊久久駐足——歐陽修“遠山來與此堂平”的詩句墨香猶在,蘇東坡與佛印禪師論道的石階靜默,乾隆御筆“敕題法凈寺”匾額高懸。“這方寸天地,竟匯聚了唐宋風雅、明清帝蹤,”領隊指著梁枋間層層疊疊的題刻,“它本身就是一部立體的中華文化交流史詩。”
二、東渡帆影處,不滅的精神燈塔
鑒真紀念堂內(nèi),氣氛莊重肅穆。團隊全員靜立在鑒真大師干漆夾纻像前,當講解員講述六渡滄溟、雙目失明仍矢志不渝的壯舉時,展柜中那艘復制的遣唐使船模型仿佛正破開歷史驚濤。“大師的眼神,穿透千年直抵人心,那是真正的‘文化脊梁’!”堂前那株由日本唐招提寺贈予的八重櫻,新葉映襯著古剎青磚,枝頭仿佛還縈繞著千年的友誼之歌。團隊成員在櫻樹下展開“絲路傳燈”研討,筆記本上躍動的光影,與佛前長明燈交相輝映。
三、梵鐘清音里,現(xiàn)代心靈的歸鄉(xiāng)路
藏經(jīng)樓前的場景深深觸動了團隊:祖孫三代共誦《金剛經(jīng)》的平和,年輕人于鐘樓前排起靜默長龍等待撞鐘祈福的虔誠。“當數(shù)字洪流裹挾眾生,寺院的晨鐘暮鼓,恰是喚醒本心的清泉。”漫步平山堂九曲回廊,一場關于“三教圓融”的即興研討展開——佛殿飛檐與道家云紋共舞,儒家題刻與佛教經(jīng)幢相依。“不同構(gòu)件相互咬合支撐穹頂,恰似儒釋道智慧交融,共筑中華文明的千年殿堂。”夕陽熔金,為棲靈塔鍍上神圣光暈,恍如盛唐佛光穿越時空,照亮了當代人尋覓精神原鄉(xiāng)的路徑。
當瓊花緣團隊辭別古剎,回首望去,棲靈塔的輪廓在萬家燈火中更顯巍然。手中沉甸甸的不僅是游覽途中拍的照片資料,更有對文化傳承使命的深刻體認:鑒真東渡的千帆雖已遠逝,其精神航道卻愈發(fā)清晰;平山堂的文脈、三教交融的智慧,都在昭示著文明的真諦——唯有包容對話,方能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