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實踐團開展開班儀式合影
五彩假期:為兒童繪就成長彩虹
實踐團隊深知,兒童的成長需要多元養分。為此,他們精心設計了“紅橙黃藍綠”五彩課程體系,讓孩子們在趣味互動中收獲知識、滋養心靈。“紅色”課堂,厚植家國情懷。紅色是信仰的顏色,也是成長的根基。實踐團隊以“愛國”為主題,為孩子們開設了系列紅色課程。實踐成員們用動畫等孩子易懂的方式,講述革命先烈的故事;《長津湖》等影片輪番上映,孩子們在光影中感受家國大義。
圖為實踐成員講解建軍節由來
“橙色”課堂,觸摸非遺溫度。橙色象征活力與傳承。實踐團隊了解到桃州鎮的非遺是竹編。在非遺課堂上,實踐成員手把手教孩子們完成竹編扇子,纖細的竹絲在稚嫩的手中慢慢成形。這與團隊開展的手工折紙、泥塑課形成呼應,讓孩子們在傳統與現代的碰撞中感受創造的快樂。“這是我們家鄉的寶貝,不能弄丟了。”拿著自己編的小扇子,12歲的小妍格外珍惜。
圖為手工漆扇的制作
圖為實踐成員開展手工課堂
“黃色”課堂,筑牢安全防線。黃色是警示的顏色,更是守護的底色。針對兒童暑期安全隱患,實踐團隊打造了“安全防護網”課程。防溺水課堂結合廣德水域特點,用模擬演示講解“六不準”,帶孩子們練習自救動作;網絡安全課上,用漫畫揭露詐騙套路,結合生活案例,教孩子們識別生活中的騙局。
圖為實踐成員開展校園安全課堂
“綠色“課堂,呵護心靈成長。綠色代表希望與健康,恰如孩子們蓬勃生長的心靈。兒童長期缺乏父母陪伴,容易產生自卑、焦慮等情緒。實踐團隊開設“心理健康小課堂”,通過“我是誰”等游戲,引導孩子們認識自我、接納自我,原本內向的孩子漸漸打開心扉,臉上露出了燦爛的笑容,這與音樂課堂上《夜空中最亮的星》的旋律一起,構成了孩子們心靈成長的溫馨畫面。
圖為實踐成員開展自我認識心理課堂
圖為實踐成員開展音樂課
“藍色“課堂,點燃知識火花。藍色象征探索與智慧,是打開世界的鑰匙。實踐團隊設計了一系列趣味知識課程:“奇妙的生物世界”里,實踐成員帶著孩子們感受自然奧秘;用黏土捏出象形文字,在動手中觸摸漢字之美;“空間動力小車”制作,培養邏輯思維。在“善意的謊言是否應該被允許”的趣味辯論賽上,孩子們唇槍舌戰,邏輯與表達能力悄然提升。
圖為實踐成員開展趣味辯論賽
走訪調研:為新就業群體撐起“守護傘”
暑期托管班的兒童的父母多為外賣員、快遞員、網約車司機等新就業群體,他們奔波在外,既牽掛孩子,也面臨著自身權益保障的難題。實踐團隊將走訪調研與新就業群體需求相結合,開展了“家校社”聯動服務。成員走進社區、快遞站點,宣傳燃氣安全與電信詐騙防范知識。“您在外跑車時,記得檢查家里燃氣閥門,孩子單獨在家別讓他碰火源。”面對外賣員李大哥,實踐成員耐心叮囑。針對新就業群體常遇的“刷單詐騙”“中獎詐騙”,實踐隊用在課堂上教給孩子們的防騙知識反哺家庭,形成“孩子傳知識、家長受教育”的良性互動。
圖為實踐成員在社區宣傳防詐騙
協助地方:為新就業群體家庭“搭把手”
基層工作繁雜,實踐成員化身社區“好幫手”,協助登記住戶信息;電話核實住戶情況,耐心溝通,為社區管理提供精準支持。這些看似瑣碎的工作,不僅減輕了社區負擔,更讓學子們在與居民的近距離接觸中,讀懂了基層工作的溫度與重量。
圖為實踐成員協助登記住戶信息
圖為實踐成員電話核實住戶情況
資料整理之余,實踐成員們還承擔起“臨時家長”的角色,陪孩子寫作業,幫忙碌的監護人照看孩子,成為社區服務的“青春幫手”。這種“協助+服務”的模式,既減輕了基層負擔,也讓新就業群體感受到了社區的溫暖。
十天時光轉瞬即逝,但留下的感動卻格外綿長。孩子們用五彩畫筆寫下留言:“謝謝大哥哥大姐姐,這個夏天像彩虹一樣美!”對于實踐團隊的學子們而言,這段經歷不僅是一次服務之旅,更是一堂深刻的成長課——他們在策劃課程時學會了換位思考,在解決問題時提升了實踐能力,更在與社區的聯結中,讀懂了青年擔當的分量。巢湖學院的學子們用行動證明,新時代青年必將在基層一線書寫無愧于時代的青春答卷。
(文/孫攀玲圖/社會實踐成員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