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底至7月,江蘇第二師范學院求真書院“青言筑夢”實踐團先后前往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南京市溧水區洪藍街道青鋒村、江寧東方龍湖灣幼兒園及宜興丁蜀鎮,通過開展紅色宣講、實施愛心教育、深入實地調研等方式,開展了系列社會實踐活動。
紅色教育篇
6月28日,實踐團赴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組織“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珍愛和平、開創未來”主題活動。成員們參觀雕塑廣場、史料陳列廳和“萬人坑”遺址,感受歷史沉重感,獻花默哀悼念遇難同胞。參觀后成員們交流感悟,誓言捍衛和平。

7月4日,團隊在青鋒村開展“追尋紅色記憶,共創和平未來”主題宣講,通過PPT、影像資料和幸存者故事還原歷史,闡釋和平意義,并設知識問答增強互動。活動讓鄉村感受青年擔當,成員厚植家國情懷,團隊將繼續傳承歷史記憶,傳播和平理念。
趣味數學篇
實踐團于6月30日至7月4日,走進青鋒村,面向村里一至六年級的留守兒童,開展了“童語浸潤古今,傳承數學文化”系列活動。團隊以數學家核心成就為脈絡,結合兒童認知特點,打造“故事+實踐+表達”趣味課程,讓孩子們在游戲中感受數學魅力,傳承科學精神。為期5天的活動中,實踐團通過“古代智慧+現代思維”的雙線課程設計,將抽象的數學知識轉化為可知可感的游戲體驗。青鋒村社區負責人表示:“這樣的活動讓孩子們在玩中學,既傳承了傳統文化,又點燃了科學興趣,真正實現了‘浸潤式’教育。”

此外,實踐團于7月8日至7月9日,走進江寧東方龍湖灣幼兒園,結合兒童認知特點,開展了數學之旅——圖形認知與拼貼活動和超市水果模擬游戲活動,讓孩子們在輕松愉快的游戲氛圍中感受數學的魅力,為幼兒階段的數學啟蒙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

非遺傳承篇
宜興紫砂陶制作技藝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被譽為“泥與火的藝術”,但在現代化浪潮中面臨傳承挑戰。7月下旬,求真書院“青言筑夢”實踐團赴宜興探尋傳承之道。團隊走進宜興陶瓷博物館,拜訪非遺傳承人,親身體驗制壺技藝,直面“化工壺沖擊”和“手藝人斷層”等現實困境。針對傳播形式單一的痛點,團隊策劃“一把紫砂壺的誕生”短視頻系列,以年輕化表達突破宣傳壁壘。

薪火相傳續文脈,青言筑夢向未來。在本次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中,實踐團深入鄉村、扎根幼兒園,為孩子們啟蒙數學文化知識,開展紅色文化教育,點燃求知之火;奔赴宜興,以實際行動傳播本土文化魅力,讓紫砂文化的薪火在新時代煥發蓬勃生機。未來,實踐團將繼續砥礪奮斗之志,綻放青春之光!(文/鄭盛圓 圖/“青言筑夢”實踐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