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我就喜歡在家門口的田地、山林間撒歡,這也讓我對養育我成長的鄉村充滿了眷戀。
2011年,我考入天津商業大學旅游管理專業,畢業后,于2016年考入貴州大學,成為社會工作專業的研究生。
社會工作專業中很重要的部分就是如何解決社會問題,幫助困難群體。
2018年7月,我研究生畢業后回到家鄉,考上了選調生,隨后來到鐘山區木果鎮連山村,成了一名同步小康駐村工作隊員。
我是第一次從工作層面接觸脫貧攻堅,信心滿滿地想發揮自身所學,幫助鄉親們脫貧增收,但第一次進村走訪就給我潑了一盆冷水。
“你這個小娃娃,胡子都還沒長齊,能幫我們干些什么事情喲。”連山村七組的陳登超老人說。
盡管老人的態度冷冰冰的,但社會工作專業學習的社會學和心理學知識讓我意識到,老人不是性格天生如此,而是心里有怨氣。通過與其他村干部和村民交談,我了解到,老人一直感覺自己享受到的優惠政策比旁人少,所以時常對村干部有怨言。
我仔細梳理了老人家的產業發展和收入情況,發現村干部們以前的解釋沒有錯,但溝通的方式方法還可以調整。
我定下計劃,每周上老人家里走訪一趟。知道老人愛喝酒,每次去他家,我總會帶上一小瓶酒。
時常喝著酒聊天,讓老人講述內心的疙瘩,我邊聽邊列舉其他村民的情況及享受的優惠政策,解釋每個人享受到不同優惠政策的原因,一邊和村干部、幫扶干部們一起,努力幫他爭取惠民項目。
得知老人有養殖經驗,2019年,我們為他爭取到了3000元的養殖補助金;知道他是個善于調解糾紛的熱心人,2020年4月,我們為他爭取到公益性崗位——文明監督員,讓他在發揮所長的同時每月增收400元。
今年春節,我接到了老人的電話,“小侄兒,新年快樂!前兩年給你添了許多麻煩,祝你新一年工作順順利利的。”
我這個他眼里“胡子都沒長齊的”陌生人,成為了他的“小侄兒”,溫馨的話語讓我感受到溫暖,也讓我更加堅定了自己選擇成為同步小康駐村工作隊員的決心。
如今,村民都脫了貧,但我們駐村干部的工作沒有松勁,大家在總結梳理有益經驗的同時,加大對特色農業產業的科技服務力度,鼓勵退伍軍人、大學生、“田秀才”“土專家”等返鄉發展,參與種植養殖合作社管理,培育更多的鄉村振興人才“生力軍”,高標準推動農業現代化和鄉村振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