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2013年到村任職后,貢桑卓嘎利用開會、家訪等機會,鼓勵村民開拓思路,大膽創業。“政府救助只是暫時的,要想擺脫貧困,還需要通過自己的努力。”貢桑卓嘎說。
49歲的貧困戶其加,因為體弱多病,只能靠打打零工維持家用。子女考上大學后,沉重的經濟負擔壓得他喘不過氣來。為了改變這種狀況,他曾想過自主創業,但終因文化程度不高,缺少勞動技能和資金而放棄。貢桑卓嘎了解情況后,建議他嘗試著開餐館。在貢桑卓嘎幫助下,其加申請了銀行貸款,并報名參加區人社局組織的廚師技能培訓。餐館如期開業了,環境干凈整潔,飯菜可口衛生、價格合理適中,加之周到細致的服務,餐館的生意越做越好,家庭收入也越來越高。去年5月,其加主動找到貢桑卓嘎,要求退出貧困戶:“現在餐館的收入足以養活家人,希望將貧困戶名額讓給比自己更貧困、更需要幫助的人”。
如今,通嘎村越來越多的村民立志靠自己的努力改變貧困現狀。2016年在堆龍德慶區舉辦的婦女技能培訓中,通嘎村7名貧困家庭婦女主動報名參加培訓。她們表示,要像其加那樣,不等不靠不要,通過自己的努力擺脫貧困。
針對通噶村集體經濟比較薄弱的現實,貢桑卓嘎和村兩委研究后商定,因地制宜發展以采石、采砂為主的建筑建材業。經過努力,累計投資近2000萬元的通嘎村采砂廠如期建成,為村民提供了68個就業崗位,職工月收入達到3500至6000元。采砂廠每年還拿出部分盈利,幫助村民繳納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目前通嘎村的參保率達到了100%。依托采砂廠,村里整合132戶農家車輛成立通嘎合作社車隊,司機通過運送砂石料,每年可創收16至28萬元。“下一步,我們計劃立足村里便利的交通運輸條件,由采砂廠注資600萬元,成立物流公司,不斷拓寬增收渠道。”貢桑卓嘎說,物流公司會優先錄用低收入群眾,緩解村里的就業壓力。
為大力發展第三產業,通噶村深入挖掘民俗文化資源,投資建設民俗度假村。如今,擁有五座“西嘎”遺址、一座小寺廟、巨型古巖石等景觀的通噶村,成了自駕游客、攝影愛好者的必到之地,進一步提高了村民收入。
如何動員社會力量參與到扶貧工作中,也是貢桑卓嘎經常思考的問題。為此,貢桑卓嘎聯合村兩委班子成員,積極與周邊及轄區內的企業建立友好合作關系,引導他們參與到通嘎村的扶貧工作中來。2017年2月,乃瓊鎮財康石材農民專業合作社向通嘎村85名貧困群眾發放29.75萬元現金,并承諾未來15年每年向每名貧困群眾發放3500元幫扶金。2017年初,通嘎村農牧民建筑施工合作社為村里12名貧困群眾發放4.2萬元的慰問金,同時還聘用了95名村民,讓他們實現了家門口就業,年人均工資達到1萬元以上。另外,為解決村里失地婦女的就業問題,貢桑卓嘎還協調成立了通嘎村手工編織公司,公司里現有13名員工,平均每月編織卡墊22對,員工月收入可達2400元。
現在的通嘎村,綠樹影映、干凈整潔、環境宜居,農牧民安居樂業,走出了一條符合村里實際的發展道路。“通嘎村的發展離不開村民自身尋求發展的強烈意愿,他們個個都是好樣的!”貢桑卓嘎一臉的驕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