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至8月,內蒙古錫林郭勒草原迎來了一批特殊的科研助手。山東農業大學的六名大三學生作為志愿者,走進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內蒙古草原生態系統定位研究站,在為期五十多天的暑期實踐中,圍繞“不同管理措施下草原生產力和碳匯功能的協同與調控機制”這一核心課題,開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科研實踐活動。
學以致用:從課堂走向草原生態修復一線
七月的錫林郭勒,碧草連天。在毛登牧場生態園區的退化草場樣地上,來自山東農業大學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專業的陳嘉穎和風景園林專業的韓志盈正在認真記錄著實驗數據。在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老師的指導下,她們將專業知識運用到草原生態修復的實際工作中。
“我們在學校學過化肥配比原理,但親眼看到自己參與調配的肥料作用于退化草場,那種感覺完全不同。”陳嘉穎一邊校準樣地面積一邊說。她們參與的科學施肥工作,旨在通過化學肥料促進土壤固碳,加速有機與無機碳循環,從而刺激植物生長,推動退化草場恢復。
不遠處,樣地修繕工作也在同步進行。每一個樣方的精準劃定,都關系著后續科研數據的準確性。韓志盈表示:“風景園林專業教會我們如何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而在這里,我直接參與了生態系統的修復工作,這是課堂上學不到的寶貴經驗。”
科研探索:多維度解析草原生態密碼
與此同時,在草原的另一隅,來自山東農業大學林學院生態學專業的劉虹鱘、崔亞杰、吳國梁三位同學,正跟隨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員開展土壤和凋落物研究。他們穿梭于各采樣點,熟練地使用土鉆采集土壤樣本,仔細收集地表凋落物。
“土壤和凋落物是草原生態系統的‘記憶庫’,”劉虹鱘解釋道,“通過分析它們的物理化學性質,我們可以了解草原的健康狀況,以及不同管理措施對生態系統的影響。”在實驗室內,隊員們對采集的樣本進行精細處理——過篩、稱重、編號、測定,每一個步驟都嚴謹細致。
崔亞杰補充道:“凋落物的分解速率直接影響養分歸還,而土壤碳含量則關系到草原的固碳能力。我們的工作就是解讀這些自然密碼,為草原管理提供科學依據。”
生態監測:守護草原的水土安全
在中國科學院內蒙古草原生態系統定位研究站,降水平臺的維護是一項基礎而重要的工作。每當降雨來臨,隊員們都會第一時間趕往觀測點,收集降雨形成的徑流水樣。
“通過這些水樣的水量和含沙量分析,我們可以精確計算樣地的水土流失量,”負責此項工作的吳國梁介紹,“這是評估草原生態健康狀況的重要指標,也是驗證不同管理措施成效的關鍵數據。”
在實踐期間,隊員們還參與了補播平臺和BCM平臺的植被調查工作。他們詳細記錄植物的種類、高度、密度等指標,通過規范的剪草采樣測量生物量。值得一提的是,韓志盈還參與了BCM平臺的蝗蟲實驗,陳嘉穎則開展了灌叢化地區小葉錦雞兒的專項調查,這些工作都為理解草原生態系統的復雜運行機制提供了寶貴數據。
育種實踐:守護草原生物多樣性
在單一育種苗圃,隊員們系統學習了現代育種知識,并親手參與苗圃修整。在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人員的指導下,他們認識了錫林郭勒草原豐富的植被物種,了解了不同草種的生態特性和經濟價值。
實踐期間,隊員們還參與了多重處理樣地的返青監測和育種工作。他們按照實驗設計,對不同樣地實施差異化的施肥處理,隨后對目標物種、伴生種及凋落物進行規范的烘干和生物量測量。
“測量生物量看似簡單,實則要求極高精度,”劉虹鱘說,“每一克干物質重量,都是評估草原生產力和碳匯功能的基礎數據。”
實踐感悟:在科研一線收獲成長
經過五十多天的實踐鍛煉,隊員們不僅收獲了豐富的科研經驗,更對草原生態保護有了更深的理解。
“這次實踐讓我真正體會到什么是‘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陳嘉穎感慨道,“當我們采集的土壤樣品變成一組組科學數據,當我們親眼見證參與施肥的樣地重現生機,那種成就感無可替代。”
韓志盈則表示,作為風景園林專業的學生,這次經歷讓她重新思考了生態與美的關系:“草原的美不僅是視覺上的遼闊壯美,更是生態系統健康運行的內在美。未來的景觀設計,應該建立在生態平衡的基礎之上。”
對于生態學專業的三位同學來說,這次實踐讓他們對專業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從課本上的氮磷循環,到親手測定土壤理化性質;從課堂上的群落演替理論,到實地參與植被調查——理論知識在實踐中變得鮮活而具體,”崔亞杰說,“我們不僅學會了科研方法,更培養了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
未來展望:青春力量助力草原生態保護
這次科研實踐,山東農業大學的學子們深度參與了草原生態研究的多個環節,從野外調查到實驗分析,從數據記錄到初步處理,他們的工作為“不同管理措施下草原生產力和碳匯功能的協同與調控機制”這一課題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持。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的一位研究人員評價道:“這些同學展現出了良好的專業素養和吃苦耐勞的精神。他們的參與不僅為我們的研究注入了新鮮血液,也讓我們看到了年輕一代對生態保護的熱情和擔當。”
草原生態系統的保護與恢復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需要科研工作者的持續努力,也需要年輕力量的不斷加入。這次實踐雖然結束,但山東農業大學學子與草原的故事才剛剛開始。他們帶走的不僅是知識和技能,更是一份對草原生態的責任與承諾。正如吳國梁所說:“這片草原給了我們太多的教育和感動,未來我們一定會用所學知識,為草原生態保護貢獻更多力量。”
(通訊員 陳嘉穎 韓志盈 劉虹鱘 崔亞杰 吳國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