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觀看學習,執法隊員在思想上得到了震撼,心靈上得到了洗滌,各自有了一番思考和感悟,促進了思想、作風的轉變。現將部分隊員的學習心得刊登在網站上,以共同學習交流和互勉。
學習于丹論語心得之感悟
孔子是一位遠離我們很遙遠的古代圣賢,由于自己文化的膚淺,始終難以真正讀懂《論語》。而于丹老師把一般人很難懂的《論語》,通過心得的方式來解讀,把深奧的道理講的淺顯易懂,使《論語》真正走到了我的心里。
她是智者。引領我們提升道德水準,教給我們如何在現代生活中獲取心靈快樂,找到個人坐標——仁愛、善良、忠誠、淳樸、正義和勇敢。真理永遠都是樸素的,閃爍著真理光芒的樸素猶如冬日里的一抹暖陽,讓人受用流連,一讀再讀而新鮮如初,滋味醇厚。
她是善者。引領我們面對困境和缺憾。“每個人的一生中都難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許我們無力改變這個事實,而我們可以改變的是看待這些事情的態度。”于丹給我們講述的《論語》的精華之一,就是告訴我們,如何用平和的心態來對待生活中的缺憾與苦難。承認現實的不足之處,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彌補這種不足,這就是《論語》告訴我們對待生活缺憾的態度。
她是美者。引領我們以樂觀的心態對態疊嶂起伏的人生,找到內心一方純美的安寧,用超然的視界去解讀當下社會和生活,我們必然會豁然開朗,我們必然會坦然微笑,我們必然會在一個闃寂的深夜掩卷而思人生的很多美妙。知足者常樂,知不足者常思,不知足者常新...
于丹《論語》觀后感
我觀看了于丹老師講解的《論語》,受益匪淺,當然不是想從中覓得修身、齊家的孔門秘傳。我只是在這部書中認識了一個迂闊率性、明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孔子,一個多才多藝、誨人不倦的孔子,一個食不厭精、懂得生活樂趣的孔子。學貫中西的學者們常把孔子和古希臘哲人蘇格拉底相提并論。蘇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權處死的,據說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歡孔子的直言不諱:“道不行,乖桴浮于海”,這同樣是一種自由精神。觀看于丹老師講的《論語》,像是穿越幾千年的時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爭霸天下的春秋時期,產生了孔子一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論述了孝道、治學、治國、為政,為歷代君王所推崇,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論不一定與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相吻合,但對于影響了幾千年的中國文化的經書,是有必要一讀的。
孔子講究孝道,孝成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今天的人們卻在褪色,對其講孝是非常必要的,讓他們明白孝是為人之本。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說;“當他父親在世的時候,要觀察他的志向;在他父親死后,要考察他的行為;若是他對他父親的教誨長期不加改變,這樣的人可以說是盡到孝了。”這里講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雖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會上做事,或是貪污或是搶劫,觸犯法律,使父母擔心、憂心,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強,具有良好的品德,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發點。所以為父母提供豐厚的物質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夠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誨行事做人,對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 掃一掃 分享悅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