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數字經濟助力智慧鄉村——發展成就觀察團的成員們來到了河南省信陽市羅山縣前鋒村、固始縣分水村,駐馬店市香山胡洼村等鄉村進行調研。通過此次調研,同學們在自己所熟悉的家鄉里又有了新的發現,感受到數字經濟在鄉村中的應用與發展,也了解到了傳統農業向數字化建設轉型過程中所遇到的一些問題和矛盾。
經調查發現,這些鄉村的產業結構中,基本以傳統農業為主,主要作物為小麥、玉米等糧食作物,種植已基本實現機械化,節省了大量的人力和時間。不少村莊在鄉村振興的推進進程中,根據地緣優勢,推廣種植葡萄、花生、煙葉等農副產品和經濟作物,不斷發展優化“種養結合”的農業新模式。同時,為了給村民的生產和生活提供更多便利,村莊不斷建設和完善交通、農業灌溉等方面的基礎設施和設備。
據了解,雖然隨著國家經濟發展與技術進步,鄉村的面貌煥然一新,但是要實現鄉村經濟數字化,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隊員們走訪時發現,這些鄉村的數字化進程仍然停留在較為初級的層面。隨著鄉村農民的“進城務工潮”,鄉村人口老齡化的問題日益凸顯。村中從事農業活動的主要人群呈現高齡化趨勢,在土地上辛勤勞作的老人不在少數。而老年人士的總體認知水平有限,對數字經濟不了解,這成了阻礙鄉村經濟數字化的一個不容忽視的因素。此外,當地的農作物除去用于自給自足的部分外,大多不經加工,直接售賣,且售賣的方式較為傳統,較少依靠互聯網,直播帶貨、電子商務相關項目非常少見。鄉村經濟數字化,仍在進行時!
要早日實現鄉村經濟數字化,就需要將先進的科學技術在鄉村中進行更高程度的普及。在此過程中,擁有更高知識水平的青年大學生,成了不可或缺的“新鮮血液”。在國家的呼吁下,越來越多的青年大學生回鄉創業,扎根鄉村,為鄉村振興和鄉村經濟數字化貢獻寶貴的知識和力量。在新一代青年人的不懈奮斗下,相信數字經濟與鄉村的有機結合不再是天方夜譚,“智慧鄉村”的時代終會到來。
(商學院 吳浩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