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同飲黃河水,共育民族情
——西北民族大學“明德·傳統文化”輔導員工作室“三下鄉”紀實
對于“三下鄉”的理解,我們始終認為是要深入基層,與群眾緊密聯系。西北民族大學組織這次“三下鄉”實踐活動,給我們創造了一個深入到群眾中體感黃河流域各民族間“三交”故事,了解各民族共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偉大實踐的契機。
“何以中國”,顧名思義,什么是中國?是文化,是民族,是歷史。提到中國,必然離不開我們中華民族獨有的精神符號和文化象征——黃河。從古至今,黃河一直以一個母親的身份孕育著中華民族。懷著對黃河文明追溯探源的期待,我們來到了大禹治水的源頭——積石山縣大河家鎮,從這里開始探尋黃河文化和各民族“三交”的生動故事,感受蘊藏在故事里“同飲黃河水,共育民族情”的脈動。
一、與黃河奮斗,賡續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斗爭精神
初到大河家,通過當地村委會的介紹,實踐團拜訪了鎮上的居民。在與一些民眾進行簡單的訪談之后,我們了解到,上個世紀80年代以前,這里還沒有現在的黃河渡橋,牛、羊皮筏子拉近了撒拉族、保安族、土族、藏族、回族、漢族等各民族之間的聯系。澎湃的黃河浪花將筏子卷起,他們手拉手,將貨物圍在中間,船槳拍打著水面,你累了就換我,我累了就換他,雖說是不同的民族,但為了黃河兩岸之間的貨物交換,他們以這樣的方式,用西北獨有的熱烈互通兩岸。水流特別急的時候,勇敢的土族人民會讓急需渡岸的人鉆進牛皮袋子,將袋口扎緊,放到河里,自己爬到牛皮袋子上以控制方向。爺爺講到,那個時候過河只需要一毛錢。
站在黃河岸邊,千年歷史留影,如微風輕撫臉龐,不斷從面前一幕幕閃現。臨津古渡口橫跨兩岸的鋼索銹跡斑斑但卻堅韌挺拔,令人腦海中描繪出以前各民族健兒在無數個夜晚“放野船”的場景。一條奔流不息的黃河,一道飽經風霜的鋼索,一只寄托希望的“野船”,還有那矗立在渾厚歲月中的接官亭,串聯起了甘青兩岸貨物和人員往來的景象,勾勒出了世居和流動在黃河兩岸人民的生產生活畫面,更見證了大河家這個黃河小鎮上各民族群眾與黃河奮斗、橫跨歷史空間交往交流交融的壯闊。
黃河文化的印記已深深印刻到每一個中兒女的內心深處,融入了時代的脈搏,成為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一個重要依托。正如積石山民族中學校歌里傳唱的“滔滔的黃河水啊,奔流大海不復返,有志的民中人永遠走在前”那樣,黃河兩岸的居民何不是這樣。從遠古到現代,從大禹導河積石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華民族如同奔流不息的黃河水,正朝著中國式現代化的歷史潮流進發。
二、與天地爭斗,流傳中華民族自立自強的民族精神
積石山是一個古老而頗具歷史文化底蘊的地名,當地流傳著“大禹導河積石”的傳說,大河家更是當地群眾口耳相傳的大禹治水源頭。實踐團前后參觀了臨省禹王峽口和當地大禹奇石文化石林,禹王寶座、禹王倉廩、禹王洗腳盆、禹王支鍋石、面板石……,“一塊石頭一個傳說”的文化烙印深深感動著我們,時空瞬間穿越到了“三代”時期,大禹治水的場景在我們的腦海中閃過,女嬌抱著孩子坐在望夫石上等待大禹的歸來,那個挽著褲腿帶著人民劈山開土、導河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的男人心系家國……中華民族歷來與天地爭斗,自立自強的民族精神千古流傳,大禹治水的故事讓黃河文化充滿了內涵 ,更讓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變得豐富多彩。
2023年12月18日晚,積石山縣發生6.2級地震,震中就在大河家附近。當晚我們在學校就感覺到了強烈的地震波段,在老師們的疏散下撤離到了空曠地帶,后面得知震源在積石山,同學們在一起默默祈禱,祝愿遠方的親人,平安!
時隔大半年,我們深入到積石山,來到大河家,當地群眾給我們帶來的更多的是感動。災難無情,人間有愛,在黨中央的親切關懷下,當地政府帶領各民族同胞奮力開展災后重建工作,如今的大河家,各族群眾已從傷痛中走了出來,村容村貌、生產生活煥然一新。當地群眾既是用心重建自己的家園,也是在用情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
三、同時代奮進,續寫中華民族與時俱進的創新精神
黃河文化的傳承離不開人的作用,也正是有了各民族群眾的默默堅守,才有了我們能夠感知的歷史物件和深厚情懷。實踐團先后拜訪了保安腰刀文化傳承人馬尕主麻先生、積石山縣文化館徐尚梅女士和大禹奇石文化傳承保護人馬玉光先生。一把保安腰刀上印刻的“黃河流水紋”道盡了“一條河”與“一把刀”的故事;一名基層文化工作者傾力整理流傳在當地的各類傳說和神話故事;一位回族群眾用30余年的時間不遺余力地保護與大禹神話和黃河文明相關的每一塊石頭。各族群眾于歲月中堅守,默默保護、傳承和創新黃河文化的精神,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尊重。
四、結語
傳統文化在哪里?其實就在我們中華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園里,就在那奔流不息的黃河里,就在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實踐里,更在每一個人民群眾身體力行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相結合。在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奮斗和實踐中展現新氣象新作為,如何把傳統文化保護好、傳承好、創新好,讓優秀傳統文化在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中呼吸新時代的氣息,是我們每一個中華兒女需要共同努力的方向。
西北民族大學“明德·傳統文化”輔導員工作室供稿
文稿:王志強、周越洋
文稿:王志強、周越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