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一:作為志愿者協助患者使用智能排號機
面對患者就醫路線咨詢需求,魏琴充分發揮法律邏輯思維優勢,將復雜路徑拆解為簡明步驟。針對老年患者理解困難的情況,她多次全程陪同輾轉多個科室,用耐心與細致化解就診迷惘。在智能服務區值守時,她根據農民工等群體的操作習慣,靈活采用身份證輸入、紙質單據掃描等多種方式協助掛號,幫助特殊群體跨越"數字鴻溝"。
政策解讀融法理
依托《社會保障法》專業知識,魏琴在醫保咨詢臺創新開展"案例類比+流程圖示"服務模式。面對患者對異地報銷政策的困惑,她通過生活化比喻解讀條款,手繪流程圖輔助理解,使專業政策變得通俗易懂。某次糾紛調解中,她引用《侵權責任法》公平原則,提出按病情輕重緩急調整就診順序的方案,有效平息了候診區矛盾。

圖二:作為志愿者為患者測量體溫
在兒科診療區,魏琴自創"小熊測溫法",借助毛絨玩具安撫哭鬧兒童配合檢查。為發熱患兒制作降溫貼時,她同步向家長講解護理要點,用專業知識緩解家屬焦慮。工作間隙,她還將"高空拋物""校園安全"等法律知識改編成童話故事,通過互動問答形式向候診兒童傳播法治觀念。

圖三:作為志愿者為患者制作退熱貼
談及半個月的實踐經歷,魏琴表示:"從智能設備操作指導到醫療糾紛調解,法學思維讓我學會多角度解決問題。"醫院工作人員反饋,這位法學志愿者在維持就診秩序、優化服務流程等方面提出了建設性意見。通過近距離觀察醫患互動,她更深刻體會到法律理性與人文關懷的結合之道。
此次返鄉實踐不僅是專業知識的實踐檢驗,更讓魏琴在服務中讀懂基層民生。正如她在實踐日志中所寫:"當法律人的條理清晰遇上醫者的仁心仁術,便能織就最溫暖的守護網。"這位青年學子正以實際行動詮釋著新時代法學生的使命擔當,讓青春在服務家鄉的熱土上綻放光華。
- 掃一掃 分享悅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