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雕版的刻刀聲穿越六百年風沙,楊家埠木版年畫這門古老的非遺技藝,正于新時代的土壤里煥發新生。為探尋鳶都濰坊的文化根脈,打破非遺與日常生活的壁壘,“拾遺譜新” 社會實踐隊于8月19日走進楊家埠木版年畫大觀園,以參觀溯源、親手實踐、文化傳播為路徑,觸摸傳統技藝的溫度,解鎖“守正創新”的傳承密碼。
賞古版新卷,品歲月匠心

實踐隊員參觀木版年畫 孟若彤攝
楊家埠木版年畫始于明末,最初以驅邪避災的神像為核心題材,承載著百姓對平安生活的樸素祈愿。清初期,工藝日漸成熟,生產規模持續擴大,逐漸形成線條粗獷有力、色彩濃艷明快、構圖飽滿勻稱的獨特風格,畫中人物形象夸張生動,滿溢著濃郁的鄉土氣息。乾隆年間至清末,這門技藝迎來黃金時代——楊家埠的年畫作坊星羅棋布,年產量達數百萬張,不僅暢銷國內各地,更遠銷俄羅斯,成為當時中外文化交流的亮眼“名片”。
民國時期的戰亂,給這門古老技藝帶來重創:眾多老作坊被迫關閉,珍貴雕版或遺失、或損毀,楊家埠木版年畫一度陷入沉寂。新中國成立后,政府高度重視非遺保護,積極組織力量恢復生產。1952年,“楊家埠鄉年畫改進委員會”正式成立,工作人員四處尋訪、整理散落的老雕版,同時鼓勵匠人創新題材,讓年畫重新走進尋常百姓家。2006年,楊家埠木版年畫成功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為這門百年技藝贏得了更廣闊的傳承空間。
木版年畫的制作,每一步都藏著“講究”:畫師構思需貼合民俗傳統與時代需求,讓圖案既有文化底蘊又具現實意義;雕刻環節多選質地堅硬的梨木,力求線版挺拔流暢、色版均勻細膩;印刷時先印墨線勾勒輪廓,再按“黃、紅、綠” 的特定順序套印色彩,每一個動作都考驗著匠人的耐心與功力。深入了解完整流程后,實踐隊員深切體會到:一張小小的年畫,承載的不僅是精美的圖案,更是一代代手藝人的智慧與堅守。

實踐隊員講解木版年畫歷史 孟若彤攝
執刀刷色間,傳非遺溫度
走出展廳,實踐隊員來到了年畫工坊。在這里,非遺匠人楊師傅正手持刻刀,在梨木版上細細雕琢,刀刃起落間,靈動的線條逐漸顯現。“做年畫,講究‘三分畫,七分刻,十分印’,一步都急不得,得沉下心來打磨。”楊師傅的話語里,滿是老手藝人數十年如一日的從容與執著。
在楊師傅的耐心指導下,實踐隊員開啟了自己的木版年畫實踐之旅。第一步是“反貼原稿”——她將一幅寓意吉祥的“連年有余”畫稿,小心翼翼地反過來貼在梨木版上,靜靜等待畫稿干透。待畫稿固定后,她手握刻刀,沿著墨跡緩緩雕琢,力求復刻出原作的細膩線條。雕刻完成后,印刷環節隨之開啟:先將墨汁均勻刷在線版上,覆蓋紙張后用趟子輕輕壓擦,確保墨線清晰印在紙上;接著按照“先淺后深、先冷后暖”的順序,依次更換黃、紅、綠等不同色版,重復刷色、壓印的步驟;最后,在工作人員的協助下,她將印好的年畫平鋪在通風處晾干,晾干后再進行簡單的裝裱處理。當一幅色彩鮮亮、寓意美好的“連年有余”年畫完整呈現時,非遺技藝帶來的成就感與文化歸屬感才被實踐隊員深深體會。

實踐隊員體驗木版年畫制作過程 孟若彤攝
講年畫故事,種傳承種子
8月21日,實踐隊員再次來到楊家埠木版年畫大觀園,此次她換上志愿者的身份,為前來參觀的小朋友們開設了一場生動有趣的“非遺小課堂”。
實踐隊員帶著孩子們參觀展館,結合展出的年畫作品,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講解木版年畫的歷史淵源、不同題材的寓意以及制作工藝的特點。她特意將重點放在了那些畫面生動、充滿童趣的年畫:“大家看這張‘連年有余’,胖娃娃抱著蓮花和大魚,‘蓮’和‘連’諧音,‘魚’和‘余’諧音,代表著年年都有剩余,日子越過越富足;還有這張‘門神’,秦瓊、尉遲恭威風凜凜,以前人們貼門神,是希望他們能守護家宅平安。”鮮活的講解搭配精美的畫作,讓孩子們對木版年畫有了直觀又深刻的認識。

實踐隊員在楊家埠前照片 孟若彤攝
活動結束后,不少孩子圍著實踐隊員分享感受:“原來這些漂亮的畫是用木頭一塊一塊印出來的,太神奇了!”“我最喜歡那個抱魚的胖娃娃,顏色特別好看,回家我要跟爸爸媽媽講年畫里的故事!”孩子們眼中閃爍的好奇與喜愛,正是文化傳承的種子悄然萌發的模樣。
從展館里的歲月留痕到工坊中的指尖傳承,從實踐隊員的探尋腳步到孩童眼中的純真光芒,楊家埠木版年畫的“古今交響”仍在不斷續寫新篇。這門穿越六百年風雨的技藝,既堅守著鄉土里的煙火氣,記錄著百姓的生活期許;也迎著新時代的新風尚,在創新中拓展邊界。它在“拾遺”中扎根傳統,留住文化根脈;在“譜新”中擁抱時代,煥發新生活力。未來,這門古老的非遺技藝,必將繼續以非遺之溫度貼近生活,以傳統之力量奔赴未來,讓六百年的年畫匠心在新時代持續綻放光彩。

實踐隊員作為志愿者講解木版年畫 孟若彤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