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砂山村稻浪滾滾、繁花盛開。調研團抵達砂山村后,村黨支部書記魏祥云為我們詳細介紹了砂山村生態種養特色產業模式的發展歷程和預期目標,并帶領團隊訪問農戶,近距離感受砂山村的特色農業。魏書記指出,砂山村原先圍湖養魚為了增加產量,大量投放餌飼料,對當地水質和東湖水質造成了嚴重破壞。2013年以來,隨著生態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各級政府部門和廣大人民群眾逐漸認識到良好的生態環境對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砂山村開始了退魚還湖的工作進程,并且探索更為環保的生產方式,開始在原先養魚的區域開始種植水稻、芡實和湘蓮等經濟農作物。

近年來,為了進一步提高當地農民生活水平,砂山村秉持以民為本的發展理念,對當地自然環境進行全面綜合的評估。當地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優勢,但農村青壯年勞動力流失嚴重,需要探索出更省時省力又高效的新型模式。在此基礎上,砂山村解決了龍蝦養殖的水質問題,引入了“龍蝦+經濟作物”的特色生態種養模式,以“小龍蝦+水稻”、“小龍蝦+芡實”和“小龍蝦+湘蓮”三種模式為主,其中,蝦稻輪作面積達到1600畝,蓮蝦輪作面積近400畝,采用生態種養模式的農戶較之前一年可額外收入1-2萬元。
砂山村實施特色生態種養模式,既有經濟效益又有生態效益,實現了環保和發展的和諧統一,芡實的根莖既可以凈化水質,養殖小龍蝦之后施肥量大幅減少,農產品質量更優。為了更好地實行特色生態種養模式,砂山村成立了蓼蘭窖有機龍蝦專業合作社,為廣大農戶養殖戶提供農資農料,技術指導和資金幫扶,對想要參與生態種養的農民實行“扶上馬、送一程”的政策。政府及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為特色生態種養模式的長久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走訪種植戶過程中,大家紛紛表示,采用生態種養結合的模式后,,不用投放大量化肥,成本減少了,水質生態變好了,優質生態環境下的農副產品質量更高、競爭力更強,在市場上出現了供不應求的現象,農民不愁銷路,小龍蝦養殖對勞動力的要求不高,養殖的人力資源成本較低,同時小龍蝦作為一種“網紅美食”,市場需求量大,養殖小龍蝦的效率高、收益好。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因此得到了大幅度提高。

在調研途中,調研團成員積極思考,如何才能進一步推動砂山村生態種養高質量發展?我們認為,一是可以延長產業鏈,可以以村組織的名義創辦農產品深加工企業,將湘蓮、芡實、水稻等農產品作為原料進行深加工,這樣一來,既可以增加農產品附加值,提高經濟效益,也能提供更多高質量就業崗位,促進青壯年勞動力向鄉村回流,緩解農村老齡化問題,具有一定的社會效益;二是促進合作社擴容提質,吸引更多農戶參與生態種養,流轉整合土地資源,學習引進新型農業技術,這樣不僅可以推動生態種養規模化、集約化發展,提高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在農業發展中的貢獻率,節省人力成本,同時也可以讓鄉村振興的紅利惠及更多農民;三是農旅融合發展,砂山村地理位置優越,生態環境優良,農旅發展潛力較大,砂山村可以憑借自身優勢,開發農家樂、生態采摘等農旅項目,實現一、二、三產業協同發展。

禹山鎮政府堅持不懈地探索一條使土地增綠、農民增收的道路,禹山鎮周邊水域尤其是東湖的生態環境得到了較大改善,農業的效益增加,農民的收入提高,一幅山清水秀、綠意盎然,人民富裕、安居樂業的新時代鄉村振興圖卷在廣袤大地上緩緩鋪展,砂山村的廣袤田地、青山綠水無不在訴說著淳樸人民的深厚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