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更好地傳播一些優秀的傳統文化,北京林業大學信息學院的十四名同學組成了“信承文化”實踐團隊,大家會實地考察自己家鄉的一些傳統文化,并以視頻、推送、小程序等方式進行宣傳,讓更多的人來了解這些文化。
本次我們去到的地方是擁有“山城”稱號的重慶,在這里,有一種傳統文化名叫“巴渝文化”,巴渝文化是長江上游地區最富有鮮明個性的民族文化之一。巴渝文化起源于巴文化,它是指巴族和巴國在歷史的發展中所形成的地域性文化。接下來我就帶領大家一起來了解巴渝文化。
巴渝十二景
古巴渝十二景的稱譽,得名于清乾隆年間頗有文學和審美素養的巴知縣王爾鑒,他在巴渝山水中圈定了十二處最能代表巴渝美色的景致,讓其流芳百世,距今已有近三百余年歷史了。我去到了其中一處著名的景點——洪崖滴翠,也就是洪崖洞。古時候,洪崖是指重慶渝中區滄白路以下,臨嘉陵江的崖壁,因崖上還有一洞,此處也喚作洪崖洞。在崖頂上的新華路一帶曾經是林木蒼翠,樹多則蓄水,于是一條小溪從山林間滲出,沿大陽溝、會仙橋一直流到洪崖洞附近,形成一道瀑布懸空而下,落至崖間再順著巖石自上而下地匯作涓涓細流。在少雨的季節,水就呈星星點點往崖下滴,水珠兒被陽光映透得個個如綠珠碧玉,便有文人騷客們將其稱為“洪崖滴翠”。洪崖洞也曾是一處軍事要地,在悠長歲月中,洪崖洞這一帶相繼有過江隘炮臺、鎮江古寺、東川書院、明代城墻、天成巷街等眾多歷史遺跡。現在,最引人入勝的,還是洪崖洞的夜景。在夕陽西下,華燈初上之時,落日的余暉映紅了嘉陵江面。兩江游的游船,閃爍著五顏六色的彩燈,開始徜徉在嘉陵江上。燈線把吊腳樓的輪廓,勾畫得流光溢彩。我站在洪崖洞樓上,看著不遠處的江景,不禁感慨,這也許是古人留給我們最寶貴的財富。
巴渝文化彌漫的磁器口
磁器口古鎮,原名龍隱鎮,重慶“新巴渝十二景”。磁器口古鎮位于重慶市沙坪壩區嘉陵江畔,始建于宋代,擁有“一江兩溪三山四街”的獨特地貌,形成天然良港,是嘉陵江邊重要的水陸碼頭。
磁器口街道大體呈丁字形,清一色的石板路,沿街民居雖然進行了修繕和改建,但完整地保存了川東民居特色,房屋結構多為竹木結構,穿斗夾壁或穿半木板墻,彌漫著濃厚的巴渝文化氣息。
當我踏進磁器口的古鎮,映入眼簾的是熙熙攘攘的人群、是典雅古樸的房屋、是繁華熱鬧的場景、是名目繁多的小吃、還有石板路鋪就的街道和步梯,巴渝文化的氣息彌漫著整個古鎮。走在充滿濃郁人文氣息的磁器口石板街道上,能讓我們感受到古鎮的繁華和文化積淀,感受到千年古鎮獨特的景致和韻味。“一條石板路,千年磁器口”,這是嘉陵江邊的一顆璀璨的明珠,更是濃縮的巴渝文化。
巴渝文化之魂——川江號子
川江號子是起源于四川、重慶一帶的傳統音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川江號子起源于船工們的工作和生活,號子頭根據江河的水勢水性不同,明灘暗礁對行船存在的危險性,根據搖櫓扳橈的勞動節奏,編創出一些不同節奏、不同音調、不同情緒的號子。川江號子包括上水號子和下水號子。上水號子又包括撐篙號子、扳橈號子、豎桅號子、起帆號子、拉纖號子等,下水號子又包括拖扛號子、開船號子、平水號子、二流櫓號子、快二流櫓號子、幺二三交接號子、見灘號子、闖灘號子、下灘號子等,因此形成數十種類別和數以千計曲目的川江水系音樂文化。川江號子的存在從本質上體現了自古以來川江各流域勞動人民面對險惡的自然環境不屈不撓的抗爭精神和粗曠豪邁中不失幽默的性格特征,更體現了巴渝文化的特點。
在一喊一應中,所有力氣都集中在一起,凝聚成力挽狂瀾的氣勢。洪流、險灘,一切阻礙全被戰勝了。號子聲聲雄壯高亢,此起彼伏,峭壁為之動容,湍流黯然失色。川江號子是船工們祖祖輩輩與大自然搏斗衍生而成的一種精神結晶,它的氣魄、膽略、始終讓我無比興奮,從而產生深深的贊嘆與回味。
精神文化建設是經濟發展的"精神動力" ,對經濟建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而繼承優良文化傳統則是精神文化建設良性發展的必備條件。巴渝文化是一種充滿韌性又開放包容的文化,而巴人頑強、堅韌和剽悍的性格,也為巴渝地區的繁榮富強提供了精神動力。這樣的文化,這樣的精神是需要我們繼承、發揚下去的,讓它在中國乃至世界上展現出自己獨特的風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