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減”有深意,教育煥新顏
在活動開始前,實踐團成員圍繞“雙減”政策,從多個角度制定了一些問題,將訪談時間選定在工作日課間,于校園中選擇了對此次訪談主題感興趣的大學生及大學教師開展訪談。在征得受訪者同意后,實踐團成員以面對面的形式對受訪者提問,并及時記錄回答。
通過訪談,實踐團成員了解到,大學生對“雙減”政策的了解程度還不是很高。部分大學生對于“雙減”政策了解甚少,僅發現現在校外輔導班培訓有所減少;部分大學生聽說過“雙減”政策,但不知具體為何;僅有部分大學生可以說出“雙減”政策的內涵,即“有效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過重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
隨著訪談問題的深入,實踐團成員發現,各地在開展“雙減”活動的進度上有著一定的差別,受訪大學生們對于該政策的感興趣程度也不同。盡管如此,在回答實踐團成員的問題時,每位同學都積極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想法。實踐團成員簡明地闡述“雙減”政策的具體內容、實踐途徑等情況后,大多數同學們表示對此有了更加多樣的認知,在今后的學習生活中也會對國家的教育政策加以關心,培養自己發現并思辨教育現象和教育問題的習慣。
探壓力來源,盼學生減負
在訪談中,大學生受訪者認為中小學生在學習生活中承受著一定的壓力。受訪者表示,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教師期盼學生學業有成的心態都給予了學生無形的威壓。此外,學生之間的競爭也是影響中小學生學業壓力的重要因素。學生在根據排名得到自身學業反饋的同時,會產生一定程度上的精神壓力。
在談及這種壓力表現的具體內容時,受訪者們憑借自己學生時代的親身體驗、對社會相關新聞話題的關注等為實踐團成員作出了詳細的解釋。“我覺得壓力可以分為精神上的和身體上的”“同齡人之間競爭的壓力其實很大”“現今孩子們對自我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了”……一個個有參考性的觀點被實踐團成員及時記錄了下來。
創開展形式,擔育人責任
訪談過程不斷深入,當被問及“你有沒有參與中小學課后服務的想法”時,許多受訪大學生表示,自己從來沒有想過這個問題。實踐團成員邀請受訪大學生們參與模擬課后服務活動,以大學生的身份備課、帶班,應對現實過程中一些可能產生的問題。在模擬活動中,實踐團成員為中小學生身份,受訪大學生們在如此情境下可謂是“花樣百出”:努力維持著指導教師的“威嚴”,同時還要以溫柔親切的態度關心孩子們的實際情況;面對調皮搗蛋,不服從紀律的學生,該不該管,要怎樣管;學生上前請教問題,而大學生一時竟被“難倒”……
自“雙減”政策實施以來,課后服務師資少一直是困擾地方教育部門的難題。通過這次模擬課后服務活動,受訪大學生們紛紛表示,自己產生了為推進“雙減”政策落實貢獻力量的想法,身為師范大學的學生,希望能積極地把握這個機會,提高自己的育人素質,逐漸成長為有“大作為”的“小先生”。通過本次訪談,實踐團成員發現大學生對于“雙減”政策都或多或少存在著一定的看法與見解,“雙減”政策落地也有了一定的成果。從整體而言,大學生們對“雙減”政策的落實持有積極態度,并希望貢獻自己的力量,助力中小學生整體減負,全面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