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融:撒拉族美食成傳播民族文化窗口
“民以食為天”,特色食品在民族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也是各民族物質文化的重要構成部分。7月17日下午,志愿者們來到泰州市泰興的一家蘭州拉面館進行探店采訪。
據悉,老板及其家人均來自撒拉族。聊到餐館中的特色菜品時,老板特地下廚做出一碗招牌牛肉拉面。紅艷艷的湯汁,軟爛的牛肉和筋道的面條讓團隊成員贊不絕口。“因為民族習慣,我們食用牛羊肉為主,菜品也好辛辣重口。來到泰興時,發現當地人口味偏清淡,曾經一度不適應。經營蘭州拉面館的初心不僅是為了謀生,也是希望通過這家餐館來傳播展示一些撒拉族的特色飲食習慣和文化。”采訪期間老板流利的普通話吸引了隊員的注意,他坦言撒拉族目前也以漢語為主,在向隊員展示撒拉族方言時也遺憾的表示,目前撒拉族方言僅被少部分人熟知和使用。
提及當前少數民族漢化的趨勢時,老板表示漢化是大勢所趨:“這些年,我們生活在泰州的少數民族人漢化的進程是必然的,我們也在適應。但同時我們也是格外珍惜本民族的一些文化,比方說我和家人會慶祝我們民族的古爾邦,平時我也很想念家鄉的冬蟲夏草和麥仁粥。”他也殷切的希望在促進文化交融的同時加強對少數民族文化的保護意識,可以通過經營餐館的方式來傳播民族特色美食文化,開展民族特色風情展。
傳承:少數民族服飾是“一部寫在身上的歷史”
苗族姑娘小陳(化名)自2020年7月從家鄉來到泰州,現就職于泰州市泰興市康寧復醫院。在采訪的過程中,她向志愿者們展示了一張去年在家鄉拍攝的身著苗族特色服飾的寫真。“這套服飾中的銀飾是苗族日常穿戴、特別是過節時必不可少的飾品,也是工匠千錘百煉、代代傳承下來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誠然,民族服飾是民族獨特文化的結晶,是“一部寫在身上的歷史”。“其實苗銀并不是純銀,它是苗族特有一種銀金屬,但是戴在頭上的時候還是能感覺到它的分量。”小陳平時還喜歡拍攝視頻發發朋友圈和抖音,與周圍的好友分享自己的生活所感,“我們過元宵節的時候會舉行一種舞龍表演,在參與舞龍的人員和參觀舞龍表演的人臉上畫花臉,節日氛圍非常的濃烈。”她一邊描述一邊向團隊成員展示了朋友圈里的視頻,視頻里的她身著苗族服飾,臉上畫著可愛的花臉,與家人們一起歡度元宵節,臉上洋溢著燦爛的笑容。
談到在泰州幾年來的生活,她已經逐漸適應了漢族的生活習慣和穿著服飾,并且感覺到在如今漢化的大形勢下,少數民族文化逐漸淡出了人們的生活,但小陳卻堅定地說到:“希望通過我的一些網絡分享能為民族文化的傳承出一份力,讓看到視頻的人們對我們的民族文化有基本的了解。”
眷戀:民族建筑承載著對家鄉的思念
“現在我們家那邊大多數人住的房子跟泰州這邊差不多了,基本是漢族民居,但我小時候跟著奶奶住過吊腳樓,現在想起來還是很懷念那段時光的,吊腳樓里面冬暖夏涼,住起來很舒服。”根據侗族小伙小王的描述,團隊成員了解到由于侗族大都住在靠山面水的地方,因此造房時往往利用山坡傾斜度較大或者瀕臨水、溝的一側,使屋的前半部分臨空懸出,從而蓋起古色古香的吊腳樓來。這種民族特色建筑與漢族民居相比更加樸實輕靈。“現在有很多的吊腳樓因為過于陳舊而面臨著被拆掉和遺棄的困境,我還是真誠的希望社會上能有更多的人們對吊腳樓這樣的民族特色建筑重視起來,保護起來。”
我國的歷史和文化是由各族人民共同書寫創造的,我國民族眾多,文化燦爛,這是中華文化的特點之一。江蘇省泰州市作為一個典型的少數民族散雜居地區,生活在泰州的各族兒女應當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休戚與共,讓各民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樣緊緊地抱在一起,持續推動泰州和全國各民族優秀民族文化在交融傳承中枝繁葉茂,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共同攜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