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學院地理信息與旅游學院探索中化古典建筑之美實踐小分隊于2023年7月30日在揚州展開了三下鄉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實踐小分隊主要以中國大運河博物館和和個園為主要實踐地點展開。
中國古典建筑本身具有著很高的欣賞價值。它給我們以審美享受,為研究歷史和科學提供實證,為新建筑設計和新藝術創作提供借鑒。它不僅是中華民族文明發展的歷史見證,而且是一部極有價值的愛國主義教科書。“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古詩詞中風姿無限的揚州,如今依舊延續著古城空間格局,維護古城特色風貌,并不斷增進居民生活的歷史文化氛圍。
揚州的古典建筑不僅存在于各大博物館和旅游景區內,它的底蘊還流轉在揚州的各個大街小巷里,東關街是揚州的特色建筑街道,個園是其特色的古典建筑代表,每一塊瓦片都具有它的特別之處,每一座亭角都有它存在的意義,揚州的古典建筑歷史悠久底蘊深厚,而每一座建筑的風韻也代表著揚州這座城市的興衰,隨著人們美好生活的需求的上升,揚州這座古典建筑之城也逐漸熱鬧起來,這恰恰說明人們越來越重視精神文明的提高,同業也能說明我們國家對古建筑的重視和中華古典建筑文明的重視。
如今,從長江入古運河,沿途瓜洲古渡、運河三灣、瘦西湖等“運河十二景”古韻今風,使人流連;行至城中,始建于明代的文昌閣坐落繁華鬧市看車水馬龍,評話、古籍修復等傳統非遺與手作館、文創空間等新業態在街巷里錯落有致、有機融合…
“只有讓更多的人了解古建筑、古文化,改變人們‘只唯利’的思想,中國的古建筑藝術文化才能永久傳承下去。”湖南大學建筑與規劃學院教授柳肅說。揚州建筑,屬于古典建筑中的元老級別,正因為是老建筑系列,才更需要我們社會各個階層的重視與保護,只有老建筑得到了修繕和保護,新建筑加以特色并創新,才能夠使揚州這座古典建筑之城揚名千古,使中華古典建筑非物質文化遺產薪火相傳。
本次社會實踐的完成讓身為大學生的我們更加注重學習研究,更加重視非物質文化的保護和傳承,同時在實踐的過程中享受探索的樂趣,增強我們大學生的能力和與社會的聯系,更加努力的向著中華優秀民族堪當大任的時代新人的目標進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