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當時最博學的學者之一,在世時就被尊奉為“天縱之圣”,更被后世尊為孔圣人、萬世師表等。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其人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廟是紀念中國偉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祠廟建筑,是儒學崇拜的圣地,廟學合一的體制,使得孔廟與學校功能相結合,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1994年,孔府孔廟孔林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文化遺產是我們祖先智慧的結晶,能夠直觀地反映出人類社會發展的過程,體現出中華民族的創造力和生命力,是民族智慧的體現,更是人類文明的瑰寶。見證了中國發展的偉大歷程,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發展有著巨大的作用。曲阜三孔發展的兩千個春秋見證了中國封建社會發展的腳步。三孔的發展史所留下的豐富遺存與完整的資料,對我們研究三孔的歷史與儒家文化,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來源。
作為新時代的大學生,我們要呼吁大家加入到保護三孔世界文化遺產的行列和隊伍中來。保護世界文化遺產,能夠更好地延續歷史命脈,更好地堅定文化自信,更好地進行文化交流互鑒。
孔府的后花園,有一處奇景,叫“五柏抱槐”。據說在明朝時,這株柏樹因受到雷擊,樹干一下裂為五瓣,但依然保持存活。到了清朝時期,有一粒槐樹種子被風刮到了“五棵柏樹”的中心,由于里面積存了不少泥土,槐樹種子竟生根發芽,逐漸長大,幾百年后,就長成了現在的這個奇異景觀。五柏抱槐非同種但同根,體現了自然生物和諧共生的理念。
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也因其偉大的人格魅力而為后后世所景仰,被尊為至圣先師。在人的成長過程中,他認為:“性相近也,習相遠也”。人性本來就是很接近的,但是由于后天的學習和教育使人性產生了差別。孔子相信教育的力量,相信教育能使人改惡從善,化愚為智。因此,他大力提倡有教無類。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作為新時代大學生,我們要在日常學習生活中,嚴格要求自己,努力學習。
孔子的時代諸侯爭霸,禮崩樂壞,動蕩的社會激發無數先哲思考人類命運,投身社會改造。作為早期中華文明的集大成者,孔子就像一盞明燈,照亮了此后中國兩千多年的歷史,注入了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血脈,他是一位偉大的思想家,倡導仁政,并為之奔走呼號;他是一位誨人不倦的老師,將知識普及終生;他是一位集大成的學者,為中國留下智慧的火種。他從一顆仁愛的心出發,推己及人,夢想建立一個天下為公的大同世界。孔子是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少年立志向學,青年游周適齊,壯年出仕謀政,周游列國,晚年歸魯興學,篡訂六經,垂范后世。由少及壯,由壯至老,孔子以仁者愛人的情懷,以天下萬民福祉為己任,以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勇氣,為理想畢生奮斗。此次之行,讓我對孔子及其創立的儒家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