攜風而來,伴虹方歸,以支教為基,助孩童之夢
中國青年網無錫8月20日電 (通訊員 楊大川)近日,由來自北京科技大學的12名大學生組建而成的破繭支教實踐團于無錫市新吳區碩放實驗小學正式開始社會實踐活動。實踐團積極響應國家號召,支持鄉村振興戰略,為國家教育事業貢獻力量,致力于改善當地教育環境,培養當地師資力量。為當地兒童帶去知識和技術,讓孩子感受外面世界的開闊與美好。本次實踐活動為期半個月,采用線上錄播課的方式進行授課。與此同時,支教也是對大學生能力的一種考驗——檢驗所學的知識以及溝通交流能力等。助力當地教育發展的同時,也在實踐中培養鍛煉了能力,可謂一舉兩得!
實踐開始前,破繭隊隊長溝通了解過后,初步確定兩個學校,一個位于甘肅省農村地帶,另一個則位于浙江省溫州市平陽縣。但實踐前十天,校方出于安全考慮,并未批準本次支教活動。因此實踐團面臨了第一個重大問題——更改實踐地。隊長立即召開會議,共同商討解決方案,小隊成員也分別積極的聯系符合要求的學校。幸運的是,無錫市新吳區碩放實驗小學同意本次支教活動,實踐才得以正常開展。盡管活動準備前期有一些變動與挫折,隊員們卻毫不氣餒,共同合作,使實踐活動得以順利進行。出于疫情防控的考慮,確定此次支教活動以線上錄播課的形式進行。
為積極響應國家全民素質教育政策,培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青年,破繭小隊就課程安排和科目選擇進行會議討論。最終確定了九門課程,分別是:科學、歷史、地理、道德與法治、勞動與技術、安全教育、生命、素描以及心理健康課,以科學為主,其他課程為輔。在課程安排上,小隊選擇微課形式,一節課,一主題,一思考,一啟迪。小隊深知,想要在短短半個月時間完成素質教育的全部內容是不現實的,他們要做的是引導與啟迪。在當地學生們的心中埋下一顆知識的種子,留待日后發芽破繭。
圖示為破繭小隊2022年支教課程安排 破繭小隊攝
秉承志于道,據于德,知于本,達于治的教學要求,破繭小隊開啟了為期14天的支教生活,線上授課意味著小隊成員不能面對面的為當地同學講解課程,但是禍福相依,他們得以充分地準備更為詳細精美的PPT與多彩多樣的講解視頻,為孩子們的學習提供了極大的便利,可以反復觀看,隨看隨停,為自己解疑答惑。在枯燥乏味的生物課上,他們講解規范,流暢,聲情并茂,語言準確,簡練,生動的介紹了一些生物知識,在內容的安排上他們選擇從基礎知識介入,讓同學們可以更好的理解這門自然科學,激發出他們對世間生物探索的積極性;在晦澀難懂的物理課上,他們精心的備好了每節課,確定了教學目標和重點,讓看似無關的課程可以產生聯系,以此調動同學們學習的主動性,從局部到全局,從細節到整體既提高了課堂效率,又加深了對問題的理解。
圖為朱語晨小朋友上完道法課后所感無錫市新吳區 碩放實驗小學攝
道法課結束后,小朋友安明昊發出了“家園只有一個,地球不能克隆。保護地球,人人有責。為了地球的未來,希望大家都能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的號召。
在難易適中的化學課上,他們以簡單有趣的化學小實驗為引,再佐以新穎且富有感染力的小課題,最后伴著明朗愉快的講解,為孩子們闡述化學之美;萬物之本,是為身心,一節節出色的心理健康課,多角度,有層次的促進了同學們的心理健康發展,一個個經典心理小故事,靈活的,自然的讓學生學會了如何學習,如何交往,如何做人,他們充分利用現有能力,幫助孩子們奠定心理學基礎,營造良好的心理環境;
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在歷史方面,他們充分體現了這一學科的特色和人文特色,用最好的狀態,最有親和力的語言,讓每一位聽課的同學都身臨其境,仿佛親身感受到了千年前的風土人情;另外,立“地”成才通古今,存“理”得道顯雄才,學地理覽天下壯景,做地理人博大胸懷,他們的地理課結合實事,傳古通今,用科目本身的娛樂性和知識性,將文科的記憶與感性與理科的運算與理性相結合,培養孩子們嚴謹的思維,更能激發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與生活產生共鳴;除此之外,生命安全課顯得尤為重要,這正是孩子們缺乏的,也是家長們最為重視的,在這部分的介紹中,他們用真實的案例警醒同學們,告訴他們:生命誠可貴,要增強個人安全意識,防患于未然。

圖為陳晞小朋友素描課的作品無錫市新吳區 碩放實驗小學攝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為緩解文化課的枯燥與疲勞,他們設置了興趣培養素描課與勞動技術培養課,讓孩子們可以勞逸結合,通過勞技這門綜合性實踐課程,提升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啟發孩子們的思維,利用閑暇時間陶冶自己的情操,放松身心,為保證同學們學習的主動性,他們不僅進行了書面內容的講解,更是鼓勵孩子們親手實踐,鍛煉學生獨自操作能力,克服依賴性,留給他們自己一份“自由空間”,將“世上無難事 ,只怕有心人”這一道理充分展現出來,課后還以優秀作品為案例,讓孩子們通過觀察,激發動手欲望。張同學表示:因為淋過學習資源不足的雨,所以想給這些偏遠地區的孩子們撐一把傘。參加公益助學能增長學識才干、堅韌奉獻精神,褪去坐而論道的書卷氣,少了些紙上談兵,同時也彰顯出大學生主動想事,積極干事,努力成事的決心和動力。只有腳踏實地學習與實踐,才能彌補大學生的經驗盲區,增強為學生服務的底氣和自信。總而言之,這些課程各具特色,從學習的方方面面向同學們傳遞知識,用有限的養分去灌溉出無限的可能。
圖為破繭小隊成員線上會議合照 破繭小隊攝
在支教過程中,破繭小隊由以往的受教者轉變為施教者。這不僅是身份上的轉變,更是思考問題模式的轉變。在施教過程中,教師不僅要考慮如何將知識剖析得透徹,更要考慮不同學生、不同水平,對不同知識點有著不同的接受程度,考慮施教后的教育成果,這對小隊成員是個極大的考驗。在這一過程中,隊員們充分的體會了為人師表的不易,也認識到了全面普及素質教育的艱難。面對種種困難,破繭小隊仍然迎難而上,秉承著破繭成蝶,向陽而生的信念,支教為民,盡心盡力盡意的為當地的小朋友進行素質教育。破繭小隊表示,他們今后將繼續努力關注教育,為支教奉獻出自己的一點微薄光和熱。小隊表示,教育不僅僅是學校的事,更是家庭、社會的事。他們呼吁更多人參與到學生的全面素質教育上, 希望營造一個良好的全民素質教育氛圍。
中國青年網無錫8月20日電 (通訊員 楊大川)近日,由來自北京科技大學的12名大學生組建而成的破繭支教實踐團于無錫市新吳區碩放實驗小學正式開始社會實踐活動。實踐團積極響應國家號召,支持鄉村振興戰略,為國家教育事業貢獻力量,致力于改善當地教育環境,培養當地師資力量。為當地兒童帶去知識和技術,讓孩子感受外面世界的開闊與美好。本次實踐活動為期半個月,采用線上錄播課的方式進行授課。與此同時,支教也是對大學生能力的一種考驗——檢驗所學的知識以及溝通交流能力等。助力當地教育發展的同時,也在實踐中培養鍛煉了能力,可謂一舉兩得!
實踐開始前,破繭隊隊長溝通了解過后,初步確定兩個學校,一個位于甘肅省農村地帶,另一個則位于浙江省溫州市平陽縣。但實踐前十天,校方出于安全考慮,并未批準本次支教活動。因此實踐團面臨了第一個重大問題——更改實踐地。隊長立即召開會議,共同商討解決方案,小隊成員也分別積極的聯系符合要求的學校。幸運的是,無錫市新吳區碩放實驗小學同意本次支教活動,實踐才得以正常開展。盡管活動準備前期有一些變動與挫折,隊員們卻毫不氣餒,共同合作,使實踐活動得以順利進行。出于疫情防控的考慮,確定此次支教活動以線上錄播課的形式進行。
為積極響應國家全民素質教育政策,培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青年,破繭小隊就課程安排和科目選擇進行會議討論。最終確定了九門課程,分別是:科學、歷史、地理、道德與法治、勞動與技術、安全教育、生命、素描以及心理健康課,以科學為主,其他課程為輔。在課程安排上,小隊選擇微課形式,一節課,一主題,一思考,一啟迪。小隊深知,想要在短短半個月時間完成素質教育的全部內容是不現實的,他們要做的是引導與啟迪。在當地學生們的心中埋下一顆知識的種子,留待日后發芽破繭。
![]() |
秉承志于道,據于德,知于本,達于治的教學要求,破繭小隊開啟了為期14天的支教生活,線上授課意味著小隊成員不能面對面的為當地同學講解課程,但是禍福相依,他們得以充分地準備更為詳細精美的PPT與多彩多樣的講解視頻,為孩子們的學習提供了極大的便利,可以反復觀看,隨看隨停,為自己解疑答惑。在枯燥乏味的生物課上,他們講解規范,流暢,聲情并茂,語言準確,簡練,生動的介紹了一些生物知識,在內容的安排上他們選擇從基礎知識介入,讓同學們可以更好的理解這門自然科學,激發出他們對世間生物探索的積極性;在晦澀難懂的物理課上,他們精心的備好了每節課,確定了教學目標和重點,讓看似無關的課程可以產生聯系,以此調動同學們學習的主動性,從局部到全局,從細節到整體既提高了課堂效率,又加深了對問題的理解。

圖為朱語晨小朋友上完道法課后所感無錫市新吳區 碩放實驗小學攝
道法課結束后,小朋友安明昊發出了“家園只有一個,地球不能克隆。保護地球,人人有責。為了地球的未來,希望大家都能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的號召。
在難易適中的化學課上,他們以簡單有趣的化學小實驗為引,再佐以新穎且富有感染力的小課題,最后伴著明朗愉快的講解,為孩子們闡述化學之美;萬物之本,是為身心,一節節出色的心理健康課,多角度,有層次的促進了同學們的心理健康發展,一個個經典心理小故事,靈活的,自然的讓學生學會了如何學習,如何交往,如何做人,他們充分利用現有能力,幫助孩子們奠定心理學基礎,營造良好的心理環境;
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在歷史方面,他們充分體現了這一學科的特色和人文特色,用最好的狀態,最有親和力的語言,讓每一位聽課的同學都身臨其境,仿佛親身感受到了千年前的風土人情;另外,立“地”成才通古今,存“理”得道顯雄才,學地理覽天下壯景,做地理人博大胸懷,他們的地理課結合實事,傳古通今,用科目本身的娛樂性和知識性,將文科的記憶與感性與理科的運算與理性相結合,培養孩子們嚴謹的思維,更能激發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與生活產生共鳴;除此之外,生命安全課顯得尤為重要,這正是孩子們缺乏的,也是家長們最為重視的,在這部分的介紹中,他們用真實的案例警醒同學們,告訴他們:生命誠可貴,要增強個人安全意識,防患于未然。

圖為陳晞小朋友素描課的作品無錫市新吳區 碩放實驗小學攝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為緩解文化課的枯燥與疲勞,他們設置了興趣培養素描課與勞動技術培養課,讓孩子們可以勞逸結合,通過勞技這門綜合性實踐課程,提升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啟發孩子們的思維,利用閑暇時間陶冶自己的情操,放松身心,為保證同學們學習的主動性,他們不僅進行了書面內容的講解,更是鼓勵孩子們親手實踐,鍛煉學生獨自操作能力,克服依賴性,留給他們自己一份“自由空間”,將“世上無難事 ,只怕有心人”這一道理充分展現出來,課后還以優秀作品為案例,讓孩子們通過觀察,激發動手欲望。張同學表示:因為淋過學習資源不足的雨,所以想給這些偏遠地區的孩子們撐一把傘。參加公益助學能增長學識才干、堅韌奉獻精神,褪去坐而論道的書卷氣,少了些紙上談兵,同時也彰顯出大學生主動想事,積極干事,努力成事的決心和動力。只有腳踏實地學習與實踐,才能彌補大學生的經驗盲區,增強為學生服務的底氣和自信。總而言之,這些課程各具特色,從學習的方方面面向同學們傳遞知識,用有限的養分去灌溉出無限的可能。
圖為破繭小隊成員線上會議合照 破繭小隊攝在支教過程中,破繭小隊由以往的受教者轉變為施教者。這不僅是身份上的轉變,更是思考問題模式的轉變。在施教過程中,教師不僅要考慮如何將知識剖析得透徹,更要考慮不同學生、不同水平,對不同知識點有著不同的接受程度,考慮施教后的教育成果,這對小隊成員是個極大的考驗。在這一過程中,隊員們充分的體會了為人師表的不易,也認識到了全面普及素質教育的艱難。面對種種困難,破繭小隊仍然迎難而上,秉承著破繭成蝶,向陽而生的信念,支教為民,盡心盡力盡意的為當地的小朋友進行素質教育。破繭小隊表示,他們今后將繼續努力關注教育,為支教奉獻出自己的一點微薄光和熱。小隊表示,教育不僅僅是學校的事,更是家庭、社會的事。他們呼吁更多人參與到學生的全面素質教育上, 希望營造一個良好的全民素質教育氛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