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樹立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的責任意識,增強文化強國的自信心,2022年6月,安徽財經大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學院非遺文化調研團在隊長武明佳的帶領下,在安徽省蚌埠市開展對當地民間傳說的非遺文化現狀以及發展路徑的的調研。

圖一 調研前調研方案的討論

圖二 調研前的細則講解
6月25日,調研團隊在安徽財經大學東校區西門門口集合,動身前往蚌埠涂山禹王宮,禹王宮正是我們要調研的對象,集華夏古建筑之精華,漢風唐韻,以大氣磅礴的面貌展現在涂山之巔。歷代文人名宦如狄仁杰、柳宗元、吳文魁、蘇軾、蘇轍、宋濂、鄧石如等,均來此游覽憑吊并留下大量詩文銘刻;蘇軾《濠州七絕涂山》詩碑刻,今珍藏廟壁;鄧石如“曠覽平城”摩巖題字,仍清晰可見。大禹的傳說流傳至今,傳遞著一個重要而可貴的信息,那就是大禹為民謀利、戰天斗地的開拓進取精神,激勵著人們不斷前進,值得我們深入學習。

圖三 禹王宮調研(一)

圖四 禹王宮調研(二)
6月26日,調研團隊一行人來到了蚌埠市博物館進行了參觀。該館位于安徽省蚌埠市蚌山區東海大道市民廣場西側,市政府以南。總占地面積3.4萬平方米,其中地上2.5萬平方米,地下約9000平方米,各類文物藏品一萬余件,是一座以展示蚌埠古代歷史、近現代城市發展史以及淮河歷史文化為主題的綜合性博物館。在博物館中,大家看到了許多具有年代感的歷史文物,這些歷史文物承載著文明與文化,維系著民族精神與時代價值。團隊進入非遺展廳參觀,其分為序、歌舞韻、淮水情、百業興和后記五個部分,在參觀的過程中深刻了解了蚌埠當地的非遺文化。除此之外,我們在參過的過程中發現,蚌埠市博物館還推出了智慧博物館,打破了游客與博物館的時空界限,通過蚌埠市博物館小程序,3D虛擬實景導覽通過先進的VR技術便可讓游客遠程感受蚌埠市文化的魅力。館內負責人表示,接下來該館將會在智慧博物館方面做出進一步的探索,進一步延展蚌埠文化的魅力,共同守護我們永恒的精神家園。

圖五 博物館調研-館內合照(一)

圖六 博物館調研-講解員講解(二)

圖七 博物館調研-霸王別姬(三)
6月27日,實踐團隊分組來到了蚌埠市湖光小區,綠地國際花都社區,收集蚌埠市當地的民間傳說故事并了解當地居民對非遺文化保護的認識。通過與社區居民的交流,我們了解到蚌埠當地的民間傳說的非遺文化:“雙墩文化”、“禹會諸侯”、“垓下之戰”等。在走訪的過程中,了解到了居民對非遺文化發展看法,應該深入探索與傳承非遺文化,它是我們人類一件非常重要的物質和精神財富,尤其在當今科技快速發展、文化領域呈現多元化的時代,很多傳統文化不被下一代喜歡,所以很難完整地被傳承下來,這就需要要求我們需要花一定的力量和代價去挖掘和記錄下來。將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現代科技緊密地結合起來,真正起到“推陳出新”的作用。實現共同守護我們永恒的精神家園的目的。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的無形文化遺產,是最古老也是最鮮活的文化歷史傳統。其不脫離民族特殊的生活生產方式,是民族個性、民族審美習慣的“活”的顯現。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聲音、形象和技藝為表現手段,并以身口相傳作為文化鏈而得以延續,是“活”的文化及其傳統中最脆弱的部分。團隊成員們通過此次調研學習,不僅體會到了蚌埠當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魅力,同時也了解到了隨著全球化趨勢的加強和現代化的進程加快,非遺文化受到越來越大的沖擊,我國⾮物質⽂化遺產的保護已經刻不容緩,也更加了堅定我們對保護與傳承非遺文化,守護人類的共同文化財富的決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