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植物人調研實踐活動中必然穿夾著生死教育。人生命的全過程就是由一次次的生命活動所組成,一次次生命活動的質量決定人生命全過程的質量;重視每一次生命活動的質量就是重視生命全過程的質量。而所謂死亡教育可以幫助人們正確地面對自我之死和他人之死,理解生與死是人類自然生命歷程的必然組成部分,從而樹立科學、合理、健康的死亡觀;使人們思索各種死亡問題,學習和探討死亡的心理過程以及死亡對人們的心理影響,為處理自我之死、親人之死做好心理上的準備……北京科技大學“微聲”植物人關懷實踐調研團以暑期社會實踐為契機,引導大眾走進植物人的世界,普及生死教育;增添悲憫意識,啟發人文思考,樹立人生方向。
發布植物人情況問卷,調研對植物人的認識情況。為明確當下社會對于植物人生存環境的認知情況,實踐團線上線下同時發布相關問卷,回收有效問卷1349份。近五成的同學反饋對于植物人的相關情況并不熟悉。數據顯示,57.3%的被調查者在生活中基本不會出現植物人相關信息,與此同時,只有21.5%的受訪者知道存在有專門為植物人設立的延生托養機構。后續,實踐團隊將深入研究分析該調查問卷,并基于現有的調查結果,更廣泛地傳播植物人相關知識,提供解決植物人相關問題的思路,編寫相關論文。
采訪托養中心院長,了解植物人情況。
由于疫情防控,實踐初期團隊成員與北京密云延生殘疾人托養扶助中心的相久大院長改為進行線上交流。
當今社會對就醫環境和醫療服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院長就這點說道:托養中心的就醫環境和醫療服務是無法和醫院相比的。但是,他們專注植物人治療-康復-托養,這個生存鏈條的最后托養環節,把此項爭取做到極致。
對于如何處理出現的意外事件(包括死亡)不良趨勢和偏差,院長說道:人,終究都要死亡。他們制定了植物人托養流程,對于各種細節都有規范,要求工作中嚴格執行。對于死亡,家屬與我們醫務工作者一起,都做了最后的努力,他們是一個戰壕里的戰友。聽天由命、自然死亡大多數人都是可以接受的。
關于托養中心的規劃,院長又說道,遠景規劃就是全國每個區縣,都有一家完全失能人員(植物人為代表)托養中心。年度規劃是托養中心開放100張床位(不再增加),可以為本地符合條件的病人提供服務。等待入院的病人很多,就是他們的動力。
最后,當問到中心領導是如何支持和促進中心質量管理改進和患者安全工作時,院長表示:他們除了按醫院已有的標準執行外,還學習一些理念(比如安寧療護)用于實踐中,鼓勵員工發現問題并及時解決(對提出的新問題新方法,總結后變成內部規范,避免重復同樣問題出現),現在,所有員工都有崗前培訓、專人帶教,平穩過渡到獨立操作。他們也積極參與醫療界和養老屆各項學術活動,并傳播他們的理念,并已經得到業界認可。
后續,實踐團部分成員將以線下形式走進托養中心,以實地考察的形式進一步深入調研鞏固成果。
街訪社會群眾,調研大眾認識。2022年7月26日至7月27日,北京科技大學“微聲”植物人關懷實踐調研團的成員們在各自家鄉開展了街頭采訪工作,旨在更好地了解大眾對植物人問題的了解程度,以便實踐調研活動的順利開展。
為更好地轉化、宣傳實踐成果,實踐成員依舊勤勉地廣泛搜集材料,拓展植物人知識。目前已經根據對植物人群體的了解在微信視頻號上舉行了兩次線上直播,把植物人的情況與現狀傳遞給更多人了解。小隊后續將持續拓展實踐成果,拓展采訪面,圍繞傳播植物人生存狀態這一核心主題進行更深層次的調研活動。并將專業信息、調研數據、訪談記錄等具有價值的信息在公眾號、視頻號、抖音、B站、小紅書上展示,為植物人群體發聲、讓更廣泛的社會群體了解并接受植物人這個群體,深入人海,傳遞微聲。
青年行動,筑夢未來。北京科技大學“微聲”植物人關懷實踐調研團,致力于回歸最本質的生死觀念,在沉默的人性中探尋生命的價值,深化對死亡的理解,為人生迷惘的人撥開迷霧,找到生命的意義與價值,尊重并熱愛生命;在醫療體系關懷失位的缺口時代,實踐團想讓邊緣的弱勢群體同樣得到關注的目光,從而多少減輕他們家庭的負擔……團隊成員們相信,植物人應得更多的關注與理解。
通訊員: 陳姝淵 熊廷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