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固體廢物利用,建設美好宜居鄉村
2022年7月22日,曲阜師范大學地理與旅游學院變廢為寶社會實踐隊對日照市吳家臺村進行了農業固體廢物利用的調查,本次調查的緊緊跟隨“十四五”期間的主要目標:“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得到優化,生產生活方式綠色轉型成效顯著,能源資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持續減少,生態環境持續改善,生態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城鄉人居環境明顯改善”。通過實踐隊的實地調查,了解當地固體廢棄物和農業廢棄物的處理方法,為當地百姓提供農業固體廢物的利用途徑,為營造更好的生活環境、建設美好宜居鄉村貢獻力量。本次實踐隊所調查的吳家臺村,隸屬于山東省日照市山海天旅游度假區臥龍山街道,吳家臺村村中居民種植方式較為自由,村中集中土地不足,土地分散不好管理,農作物種植也以玉米、大豆等傳統農作物為主。近期旅游業的發展,不少村民改變原本經濟方式,但因此造成了以秸稈為主的農業固體廢物的大量堆積,并牽扯到固體廢物利用的問題。
首先,實踐隊選擇對吳家臺村農田進行調查。通過詢問村民,實踐隊員了解到該村農作物秸稈很少被直接丟棄,主要是當作燃料焚燒,或是作為飼料喂牛、羊等牲畜。并且由于近期旅游業的發展,村民所擁有的田地不多,玉米等農作物種植面積小,因此所產生的廢棄物也較少,秸稈一般只曬干后用來燒火當作柴火。根據實踐隊的實地采訪,大部分村民都認識到焚燒秸稈會造成嚴重的大氣污染,降低土壤肥力,帶走土壤水分,破壞耕地墑情,還可能造成火災,造成經濟損失。
村干部應將固體廢物利用途徑的實施落到實處,將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深入村民心中,積極推動村民保護環境,科學利用固體廢物,建設美好宜居鄉村。吳家臺以農業為主,會產生大量秸稈,而將秸稈還田是可行的、有利的途徑。經過實踐隊的調查與研究,為任家臺村民總結出秸稈還田的途徑:①秸稈覆蓋或粉碎直接還田;②利用高溫發酵原理進行秸稈堆漚還田;③秸稈養畜,過腹還田;④利用催腐劑快速腐熟秸稈還田,在秸稈中添加一定量的生物菌劑及適量的氮肥和水,再經高溫堆漚,可使秸稈腐熟時間提早15~20天。
此外,經詢問當地村民得知,吳家臺村田地中使用的地膜有一部分是不可降解的,因而造成大量地膜殘留在土壤中。地膜在田地間的殘留嚴重影響農作物的生長,經采訪村民得知,有的種子發芽后沒多久就死了,挖出來才發現是根扎在了殘膜上,這幾年這種情況越發常見。地膜的殘留還會阻礙水分向土壤中滲透,嚴重影響當地農田的農作物產量。因此,為緩解吳家臺村的地膜殘留污染問題,實踐隊員經過討論與研究,為吳家臺村提供了切實有效的途徑。一是宣傳引導,通過多種形式,廣泛宣傳廢舊農膜污染的危害,提高農民的環境意識,增強土地的資源意識和保護環境的責任感。通過各級農業技術推廣機構和環境保護部門,特別是基層農業干部,發動群眾積極參與清除農田廢膜活動,指導農民把破廢膜回收起來,防止破廢膜在土壤中積累,禁止把農田清除的農膜放在地邊燃燒,造成二次污染。二是通過合理的農藝措施,增加地膜的重復使用率,相對減少地膜的用量,減輕地膜污染。如“一膜兩用”“一膜多用”、早揭膜、舊膜的重復利用等方法來緩解吳家臺村的地膜殘留問題。
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就必須推動可再生能源領域技術的進步和先進技術的合理化利用,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實踐隊隊員意識到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響應習近平總書記“十四五”規劃重要講話精神,矢志不渝的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將可持續發展與資源再利用提升到綠色發展高度,加強可再生能源行業與政府部門的溝通,推動建立資源利用與環境整治規劃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