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于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推動文明交流互鑒、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具有重要意義。威海錫鑲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具有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它是一種傳統的手工藝技術,以精細的技藝和獨特的藝術風格而聞名于世。為體驗威海錫鑲的精湛工藝和獨特魅力,探究非遺媒介化發展現狀下威海錫鑲的發展情況,曲阜師范大學“非遺探查”實踐隊于2023年7月14日前往威海民俗文化邨拜訪了威海錫鑲第六代傳承人李江玉老師,由此深入體悟錫鑲這種古老的藝術形式,為助力其創新發展及傳承奠定基礎。
品古香韻味,溯錫鑲之源
初次邁入李江玉老師的錫鑲展館,隊員們便被高雅古樸、精妙絕倫的錫鑲藝術品所吸引,茶具和花瓶典雅溫潤的形體被鑲以雍容亮眼的金銀紋理,相得益彰的美感噴涌而出。錫鑲藝術畫近景銀光閃閃,遠景富麗璀璨,突破了平面畫的局限,展現了主次分明、遠近呼應、明亮與多彩對比的立體化效果。漫步于錫鑲藝術館,李江玉老師的女兒為隊員們講述起了威海錫鑲的發展歷史及制作工藝。

圖為錫鑲傳承人李江玉女兒向實踐隊員講解百年前錫鑲工藝。通訊員 張騰霄 供圖
據李老師介紹,威海錫鑲技藝是威海獨有的傳統手工藝品,發祥于清朝光緒年間,興盛于清末民國英租威海衛時期,從1890年開始,到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威海錫鑲產品進入歐洲市場,并逐步聞名于世……簡短幾句便概括了威海錫鑲技藝的興衰。錫鑲工藝是用純錫制作成各種圖案,鑲在宜興紫砂陶器上,其成品高雅古樸、精妙絕倫。錫鑲的圖案多樣,既有傳統的中國元素,如龍、鳳、魚等,也有現代的設計元素,如抽象圖案、流行元素等。這些圖案都是由工匠們手工雕刻而成的,每一件作品都獨一無二。細細端詳館中那一套套嵌著銀色外衣的茶壺、一幅幅懸掛在半空中眩目的精美畫幅,眼前仿佛出現了這樣一幅畫面:把鏨持錘,騰挪敲擊,隨著李江玉老師專注的手眼配合,一件花紋精細、圖案精美的錫鑲作品精湛“出爐”……

圖為錫鑲工藝畫。通訊員 張湘 供圖

圖為實踐隊員觀賞錫鑲作品。通訊員 張湘 供圖
錫鑲的藝術價值不僅在于它的美麗外觀,更在于它所蘊含的文化內涵。錫鑲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它代表了中國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創造力。通過錫鑲,我們可以了解到中國古代的生活、宗教、歷史等方面的信息。因此,李老師強調,保護和傳承錫鑲文化對于我們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獨特的歷史,而蘊含著美與智慧的老工藝,就是這段記憶的載體,是歷史的活化石。而錫鑲,便是威海岱青海藍間沉淀的文化,它歷經百余年的匠心傳承,成為威海面向世界的一張閃耀的獨特名片。鑄工匠精神,繼傳承之火
為了讓實踐隊員更深刻地感受錫鑲的制作過程,李老師親自為隊員們講解起了基礎的鍛打及鏨刻技巧。初次體驗鍛打便給隊員們來了個下馬威,小錘和鏨子的鍛打力度、角度方向都很有講究,一不小心薄薄的錫片便會損壞。尚且一個小小的步驟便有如此高的要求,難以想象錫鑲制作過程要經過熔煉、鍛打、鏤雕、鑲嵌、拋光、拼接等十幾道工序,由此隊員們更深切地認識到“精雕細琢的物品必出于精誠所至的工匠之心”,手藝人正是憑著日復一日兢兢業業地打磨練習,才可生成如此精美絕倫的錫鑲作品。

圖為錫鑲傳承人李江玉向實踐隊員講解錫鑲制作步驟。通訊員 張湘 供圖
步入錫鑲的制作間,目光觸及伏案于工作臺上的李老師的徒弟,他們并沒有因為環境的嘈雜而分心,眼中心里仿佛只有指尖那一張小而薄的錫片,每一步都凝結了他們的精湛技藝和耐心細致。李江玉老師是威海市錫鑲制作技藝非遺傳承人第六代傳人,深耕錫鑲行業近30年。她作為一名專注于錫鑲技藝的工匠,秉持了“敬業、精益、專注、創新”的匠人精神,把締造匠心品質作為核心追求,讓錫鑲在產業市場綻放蓬勃生機和耀眼活力。如今,老師的女兒也從加拿大回國,毅然選擇回家繼續從事錫鑲行業,提到此老師的語氣中滿含不舍與欣慰,這便是真真切切的“言傳身教”吧。他們即使知道前路坎坷,也愿意為了錫鑲技藝的發揚傳承、為了祖國的非遺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此等決心和毅力讓人敬服。李老師還說,“我希望通過努力,讓更多的人了解錫鑲,了解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這已經成為熔鑄在我生命中的責任。”
逐時代新潮,拓發展新路
在新時代生活節奏飛快的當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面臨著眾多機遇和挑戰,如何讓這一非遺活態傳承下去,成為了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道難題。
李江玉老師帶領她的徒弟,吸收剪紙、刺繡、面塑等其他民間非遺工藝的精華,將新的人文思想與藝術元素融入到錫鑲技藝中,恢復了斷傳很久的“錫鑲簪花”技藝。她還將錫鑲與千年大漆技藝結合,研發了“漆藝錫嵌”技術,成為全國首例,填補了行業空白。可謂是“在傳承中深化,在深化中創新”。李江玉老師將純錫材料和木板油畫完美結合,讓傳統工藝在新時代煥發出強烈的生命力。
除了傳統的手工制作方式,李老師還介紹了一個新興的傳承方式——數字化制造。通過3D打印等技術手段,可以將設計圖紙轉化為實體模型,再進行后續的加工和制作。這種方式不僅可以提高生產效率,還可以讓更多的人了解和接觸到錫鑲文化。在采訪中,我們還了解到了一些其他的傳承方式。比如,錫鑲工作室會定期舉辦培訓班,向有興趣的人傳授錫鑲技藝;將錫鑲元素融入到產品設計中,推廣錫鑲文化;與高校美術系合作,構建大學生學習基地等等。這些舉措都為非遺活態傳承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徑。
新媒體時代,信息的儲存和傳播具有數字化、及時化、互動化的特征,快速有效地影響著社會生產的各個環節。在保護和傳承非遺文化的過程中,新媒體起到了積極的宣傳推動作用。李老師便將新媒體傳播時效性和廣泛性的特點充分運用到了錫鑲的保護中來。李江玉老師所在公司構建了產、學、游、展、培、訓、休閑等功能于一體、線上線下互聯的新型發展模式,通過電子商務、遠程教學,拓展渠道、提升影響。

圖為實踐隊員與錫鑲傳承人李江玉老師合照。通訊員 張騰霄 供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