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是我國新時代背景下的重要發展戰略,力圖實現城鄉發展的協調、平衡與城鄉融合發展。勞動力流動是城鄉融合中的重要因素之一,它不僅影響經濟結構,還對社會、文化和政治環境產生深遠影響。
南京審計大學潤園書院“深耕城鄉融合、賦能鄉村振興”社會實踐團隊選取安徽省郎溪縣作為樣本,探索勞動力流動對城鄉融合的影響機制。
團隊于8月17日到達郎溪縣開始線下調研,深入田野近距離感受農業人口的生活現狀。
團隊迎著烈日前往位于城鄉結合部的西郊村,對家庭勞動力組成、勞動力分布等進行調查尋訪。
團隊還來到張錢村了解當地采用稻蝦混養的生產方式,以及機械化帶來生產生活方式的改變。
本次調研中,團隊共搜集835份問卷和24份深度訪談。經此次長達十余天的實地社會實踐活動,團隊成員切實體會到勞動力流動對城鄉融合的影響。縮小城鄉收入差距是促進城鄉融合的關鍵舉措,但是過度的勞動力流動會導致收入差距進一步擴大,所以推動農村產業升級和引導勞動力回流是促進城鄉融合的重要途徑。
時間:2023-08-30 作者:殷嘉言、李函霜 來源:南京審計大學“深耕城鄉融合 賦能鄉村振興”社會實踐團隊 閱讀:
社會實踐活動推薦
一潭碧水,用了人工的方法,補救了另一次人工的失誤”。從“一城煤灰半城土”到“一城青山半城湖”的華麗轉身。徐州潘安湖到底經歷了什
學習非遺“蘇繡”的基本知識,體驗“蘇繡”針法魅力。實踐團成員采訪現代蘇繡技藝傳承人,了解當代蘇繡技藝的傳承困難問題和蘇繡難以擴
南京審計大學“深耕城鄉融合 賦能鄉村振興”社會實踐團隊于8月17日前往安徽省郎溪縣開展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團隊于8月29日將數據統計完
暑期社會實踐來到無錫博物館探討宜興紫砂壺的藝術;拜訪紫砂工藝大師了解其做法。
將傳統與現代相結合,讓人們更多的了解中華傳統文化。
為追溯紅色記憶、品嘗真理的味道,深入了解《共產黨宣言》中文首譯本背后的黨史故事及紅色精神,8月23至8月26日,中國石油大學(華東)
7月28日,無錫學院物聯網工程學院“歷史遍承”實踐團隊來到江蘇省泰州市,開始了暑期三下鄉活動的探索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