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淮劇的發展呈現逐漸萎縮的狀態,隨著我國社會發展,文化多元化態勢銳增,特別是生活的快節奏、快餐式文化流行以及審美和欣賞水平不同,一定程度上阻滯了優秀的傳統文化更好的發展,本土文化趨向邊緣化,淮劇即典型代表。淮劇作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其傳承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不僅能使人們更深刻地了解我國歷史的演進過程,也是我國優秀文化的傳承載體。
隨著我國非遺保護工作的推進和傳承發展水平的提高,非遺保護實踐為鄉村振興戰略的推進提供新動力。將非遺保護傳承和開發利用相結合,對于助推鄉村振興、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等具有重要意義。
內容簡介
為深入探究非遺助力鄉村振興的重要作用與正確路徑,“淮劇文化助能文化興鄉路徑的探索”社會實踐小組通過實地調研以建湖淮劇小鎮為例,開展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助力鄉村振興的實證研究。在活動中,小組成員來到了淮劇小鎮等地方,對建湖淮劇的產生、傳承、變遷進行了多方面、多層次的認識。同時,小組成員們大量查閱了淮劇的相關史料,小組總結了當地發展模式的優點與不足,給出具體的對策建議,探究非遺助力鄉村振興的正確路徑,以期實現非遺復興與鄉村振興的雙贏。




淮劇小鎮緊扣淮劇文化主題,以‘文旅’融合的方式,創造性地開辟出了涵蓋淮劇游樂、淮劇文化、淮劇演藝、淮劇商業等內容為一體的一站式淮劇主題發展模式。小鎮在文化設計層面包含兩部分內容,一方面,以文化內核體現歷史感,通過小品、構筑物或其它方式體現淮劇劇種元素,實現“戲在村中”構想,體現淮劇劇種“發源地”。另一方面,淮劇小鎮同獲文華大獎的大型現代淮劇《小鎮》同名,為此,在文化設計中植入淮劇《小鎮》中的元素,重點打造劇情里的十八個場景,同時植入“吃住行游購娛”業態,對原九龍口沙莊進行整體提升。使小鎮成為淮劇《小鎮》的原型地,實現“村在戲中”構想。

淮劇文化是淮劇小鎮的靈魂,文化因素在特色小鎮中不可或缺。淮劇,作為一種具有強大內蘊和精品潛質的文化物象,更為重要的價值還在于通過其豐富而獨特的歷史性記憶,見證一方水土的前世今生。如果說一般的文史記載有可能因這樣或那樣的原因,在某一歷史階段出現空缺的話,存續于一方土地上的特色文化則是從來不會中斷的。并且,每一歷史單元的人們在其進行繼承的基礎上,又都會融入本代人的文化理念及文化創造,使其形成本歷史單元的文化品相。這種世世代代的文化積累和傳承,就形成了一方土地上延綿不斷的歷史記憶,從而使這方土地上的人民逐步形成并永遠保持其特有的精神、品格、智慧以及強大的凝聚力。



從2019年開始,九龍口以有著600多年歷史、淮劇前身的發祥地和興盛地的“沙莊古村”為原點,打造以淮劇為主題的沉浸式文旅融合街區。在這里進行著各種劇目和表演形式的創新,從以前的“慷慨悲歌”到如今的“自在喜樂”,還是那悠揚的調調,唱出了難以割舍的“鄉情”,唱出了浩渺湖水的“深情”,唱出了時尚國潮的“激情”,也唱出了新時代美好生活的“熱情”。 一次次的創新不斷為鄉村振興、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注入新活力。





實踐目的
- 了解淮劇發展目前面臨的困境,探索進一步傳承淮劇的路徑。
- 研究作為淮劇劇種發源地的建湖當地發展模式的優點與不足,給出具體的對策建議。
- 發揚淮劇文化,將傳統戲曲與鄉村文明相結合,探究非遺助力鄉村振興的正確路徑,以期實現非遺復興與鄉村振興的雙贏。
調研方法
- 實地參觀,小組一同前往建湖淮劇小鎮進行調研學習,實地了解了淮劇小鎮建設情況和創新發展模式。
- 線上調研,小組也通過線上設置調查問卷等方式,統一整合了大家對淮劇以及淮劇小鎮發展的建議等多方面的問題調研。
- 小組線下討論總結,采訪當地人民和游客,了解他們對淮劇小鎮以及鄉村振興模式的評價和建議。
- 淮劇的目前面臨的困境
2、地方財政困難,政府投入不足。在演出市場不斷萎縮、劇團經濟難以為繼的情況下,作為鹽城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淮劇,得到政府和社會的支持就顯得十分必要和非常迫切。但由于我市的經濟發展等原因,政府撥款并不能滿足劇團的日常開支需要。加之我市各淮劇團體創建時間較長,歷史包袱沉重,顧此失彼。每次排演新戲,都要向政府申請撥款,看米下鍋,對藝術創作、發展都有不同程度的影響。
3、人才匱乏,凝聚力減退。由于劇團的生存條件差,很難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據調查,江蘇省淮劇團已經七年未調整工資,至今執行的還是1999年的工資標準。如今,各淮劇團人才老化,行當不全。編劇、導演、作曲、舞美設計人員奇缺。經費拮據,已使劇團無力培養藝術接班人。長此以往,勢必造成淮劇事業后繼無人的嚴重局面。
二、發展淮劇的方法
1、加大政府重視、扶持淮劇的力度。
2、既重視傳統,又重視創新,把創新放到首要位置。革新創造是地方劇種的生命線,既要繼承老—輩藝人多年創造出的藝術精華,更要不斷賦予淮劇藝術的時代氣息。
3、拓展淮劇的傳播渠道,擴大淮劇的受眾面。
三、建湖發展模式的優點和不足
優點:淮劇小鎮緊扣淮劇文化主題,以‘文旅’融合的方式,創造性地開辟出了涵蓋淮劇游樂、淮劇文化、淮劇演藝、淮劇商業等內容為一體的一站式淮劇主題發展模式。文旅相融,吸引更多游客走進淮劇小鎮,也讓更多的人才看到小鎮的發展,使得鄉村有了更多發展機遇,更多的力量助力于鄉村振興。
不足:我們小組發現最大的不足就是缺少宣傳以及交通不夠便捷,雖然有旅游專線,但是小鎮尤為偏僻,旅游專線的公交車也需要中途換乘,而且輛數不多,下午四點就是當天的最后一班旅游專線,除了自駕游的游客,其余游客沒有多一些的時間去欣賞小鎮的風景,品嘗小鎮的美食以及去感受淮劇的文化魅力。
建議:
- 希望政府能夠加大力度去宣揚淮劇文化,拓寬淮劇的傳播渠道,讓更多的人去了解和感受到淮劇小鎮的魅力;
- 加大投資力度,規劃好旅游路線,進一步完善旅游專線。
- 傳統藝術要想傳承和發展必須要順應時代的潮流,可以圍繞淮劇文化特色,創作研發以淮劇郵票、印章、定制明信片為主的文創產品,讓淮劇文化貼近生活、融入生活。
通過此次調研后,小組成員走訪了淮劇演員的臺前幕后,聆聽了傳承人物的奮斗故事,了解了鄉村居民的文化需求,對淮劇文化有了更深入的認識,對鄉村振興有了更深刻的領悟。作為新時代的知青,小組成員總結當地發展模式的優點與不足,給出具體的對策建議,探究非遺助力鄉村振興的正確路徑。通過這次活動,小組成員紛紛表示,作為新時代大學生,需要不斷汲取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力量,筑牢信仰之基,補足精神之鈣,以更飽滿的熱情、更踏實的態度投入到學習生活中去,守護好優秀傳統文化,助力鄉村振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