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農業大學糞污資源化利用助力農牧減排社會實踐——大運河生態修復展示區參觀篇
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二十大精神,渤海學院組織各社會實踐團隊奔赴各地,冒著酷暑行走在紅色革命遺址、田間地頭、鄉村社區,開展理論宣講、就業見習、鄉村振興等實踐活動,引導學生通過實際行動感恩國家、回饋社會。8月5日,渤海學院糞污資源化利用助力農牧社會實踐隊來到大運河公園展覽修復展示區參觀調研。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大運河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是流動的文化,要統籌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大運河作為流動的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繁榮興盛的歷史見證,也是一部寫在華夏大地上的宏偉詩篇。習總書記到河北考察時專程來到了滄州,為深入貫徹習總書記在河北考察的講話精神,進一步了解大運河的文化內涵,傳承運河文化。8月5日上午,實踐團隊在張如侃老師的帶領下,參觀大運河公園展覽修復展示區,了解滄州大運河歷史和文化內涵,親身體驗大運河生態修復區內的自然盛景。
圖為張老師為同學們講解大運河文化
在張老師的介紹中,實踐隊員了解到滄州市大運河生態修復與環境衛生清理整治工程的開展讓原本滄桑的大運河正在完成一場脫胎換骨的巨變:水質改善了,河岸變綠了,河水更清了......千年大運河正在滄州唱響一曲“生態之歌”。與此同時滄州的城市規劃建設也以運河為中軸鋪展開來。去年,市區種植喬灌木3萬余棵,在運河東西兩側形成開枝散葉的魚骨狀通河綠廊空間,促進了河城共融,提高了城市人與自然的協同發展。
圖為團隊成員合照
團隊成員均為環境生態工程專業學生,此次大運河生態修復展示區的參觀,讓實踐隊員們看到了大運河文化的傳承,政府政策的指導,自身城市的發展規劃,讓實踐隊員們真實感受到了城市生態修復為運河沿岸居民、城市環境乃至整個滄州地區生態環境整治帶來的長久的生態效益。同時,也更加堅定了實踐隊員立志學好專業知識,在城市發展中為我國生態修復及環境治理領域貢獻力量的決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