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7日至8日,安徽財經大學財政與公共管理學院“青春筑夢”實踐團來到蚌埠龍子湖區綠地花都社區,開展主題為“中國城市居民快遞包裝回收行為驅動機理及引導機制研究”的寒假社會實踐活動,基于快遞包裝及回收等問題,通過實地參觀、問卷訪談等多種形式探尋社區快遞包裝現狀,為弘揚綠色環保理念出力服務。

聚焦“綠地”社區,直面現實問題
冬日暖陽正好,1月7日下午,團隊成員乘車到達龍子湖區綠地花都社區,就社區居民網購頻率、快遞包裝處理等對社區居民進行了問卷調查,并對快遞站點工作人員進行了深入訪談。團隊成員了解到隨著網購業務的興起,為了提升消費者的購買體驗,銷售方和物流方通常會將普通物件的快遞進行“紙箱(或封套)+ 氣泡墊 + 塑料袋”包裝,易碎品包裝則會更加仔細復雜。快遞包裝中除去包裝箱等可再生資源,還有塑料袋、膠帶等不可降解物質,且回收便利性不足,總體回收率小于 20%。大多數居民每月收到的快遞包裹數量在5-10個之間,其中以塑料袋、泡沫箱為主要包裝材料,少部分快遞使用了環保包裝材料。很多居民表示,少部分有用的包裝物如紙箱子可能會留下來自己使用,大部分的包裝物會當作普通垃圾不做任何分類就扔到垃圾桶,最終跟生活垃圾一起進了垃圾處理場。由此,團隊成員深刻認識到,在互聯網日益普及下,快遞包裝的綠色回收迫在眉睫。

圖為社區快遞驛站內部分快遞包裝 楊宇明 攝
深入“百穗”驛站,探尋回收現狀
晨過露珠尚存,微風輕撫人面。1月8日上午,團隊成員深入社區服務驛站,參觀調查,并對其負責人進行問卷訪談。團隊成員從中了解到該社區內大多數人對于快遞的綠色回收保持積極的態度,驛站也采取了諸如組織宣傳教育、建立獎勵機制、完善回收設施等措施,但是礙于部分現實和資金因素,并未取得相對良好的進展。社區內不少居民表示會回收快遞包裝,但實際行動中仍存在一定程度的困難。部分居民對于包裝回收的重要性認識不足,缺乏相應的環保意識。目前我國回收模式分為制造商自營回收、零售商負責回收和委托第三方回收,培育完整的回收產業鏈。隨著互聯網的普及,與傳統回收相比在線回收的便利性會成為吸引居民積極參與的砝碼。因此在線回收公司應在改善便利性、門對門回收、服務質量和延長服務時間等方面繼續提高自身的優勢。團隊成員切實了解到快遞包裝過量使用和回收不徹底導致了環境污染和資源浪費問題,尤其是塑料包裝材料的使用量較大,對環境造成了一定壓力,快遞綠色回收行之不易。

圖為團隊成員對驛站工作人員進行訪談 鄭惠譯 攝
細勘調查數據,糾其驅動機理
實踐調查的最后,團隊成員整合從多個社區的問卷調查及隨機訪問中,了解到在不同性別、年齡、學歷、收入的居民對于快遞回收的態度存在相當大的差異,總體上,居民的快遞包裝包裝習慣回收行為和人際回收行為的劣性值都較高,尤其是人際回收行為的劣性值達到了 58.6%。說明目前我國居民的快遞包裝回收行為表現不理想,而作為居民快遞包裝回收行為的主要發生地,社區擁有重要的綠色行為影響力。在 2021 年 3 月 5 日上午,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上發布的國務院《2020 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有關部門專門提出要求“推動快遞包裝綠色轉型”,這已是快遞業連續第八年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被納入。2021 年 7 月 7 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出臺了《“十四五”循環經濟發展規劃》[9],提出“十四五”期間,我國將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其中,快遞包裝綠色轉型推進行動是重點行動之一,說明在新發展趨勢再次對快遞、電商行業提出的綠色發展要求。
在調查中感悟,在探索中進步
實地調研結束后,團隊成員滿載收獲而歸,在本次調研中,團隊成員認識到探索快遞包裝的回收循環利用已經迫在眉睫。如何將這些被廢棄 的快遞包裝進行二次利用,使它們變廢為寶,從而減輕由此帶來的資源浪費、環境污染的問題是我們無法回避的現實性問題,也是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社會性課題。城市居民參與快遞包裝回收行為的主要驅動因素包括環保意識、社會認同感、經濟激勵和便利性。其中,環保意識是最主要的因素之一,越來越多的居民意識到快遞包裝對環境的影響,從而愿意采取行動減少包裝浪費。此外,社會認同感也起到了重要作用。當居民認為包裝回收是一種社會責任和行為規范時,他們更傾向于積極參與其中,以獲得他人的認可和尊重。
針對這些驅動因素,我們鼓勵社區居民積極利用這些城市快遞綠色回收站,并號召更多的城市和社區加入到這一環保行動中來。只有通過共同的努力,我們才能創造一個更加清潔、美麗的城市環境,為子孫后代留下更好的生活空間。讓我們攜手并肩,為建設更加綠色、可持續的未來而努力奮斗!(安徽財經大學 楊宇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