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火歲月,畫中人間
日照農民畫是山東省日照市的一項傳統民俗繪畫藝術,其起源可追溯到上個世紀五十年代中期。這一時期的農民畫創作主要是為了配合當時的政治宣傳,日照文化館組織美術骨干人員進行政治壁畫宣傳,這可以視為日照農民畫的雛形。隨著時代的發展,農民畫逐漸從政治宣傳的工具轉變為農民群眾表達生活、抒發情感和審美情趣的藝術形式。
日照農民畫真正興起于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扶持和推動。這一時期,日照市組織了大量的農村美術培訓班,激發了農民畫家的創作熱情,培養了一大批農民畫創作骨干。農民畫家們以農村民俗風情、漁家生活為題材,通過大膽的構圖、強烈的色彩和真摯的情感,創作出了一大批優秀的農民畫作品。
日照農民畫以其獨特的藝術風格和豐富的文化內涵,逐漸在國內外贏得了廣泛的贊譽。1988年,日照市被文化部首批命名為“中國現代民間繪畫畫鄉”,標志著日照農民畫在全國范圍內的地位和影響力得到了官方認可。此后,日照農民畫更是多次參加國內外展覽和交流活動,成為展示中國民間繪畫藝術的重要窗口。
日照農民畫的題材廣泛,多取材于農村生活、農耕活動、漁家風情以及民間傳說等。作品中常常出現春耕秋收、打井修渠、養雞養鴨、采桑捕魚、休閑娛樂等場景,生動展現了農民生活的多彩多姿。其在色彩運用上大膽而鮮艷,通過強烈的色彩對比和豐富的色彩層次,營造出一種明快而熱烈的視覺效果。這種色彩運用不僅增強了畫面的表現力,也反映了農民們對生活的熱愛和向往。日照農民畫在構圖上追求飽滿和均衡,畫面中往往充滿了各種元素和細節,形成了一種繁而不亂、密中有疏的視覺效果。這種構圖方式不僅展現了農民畫家們的藝術才能,也體現了他們對生活的細致觀察和深刻感悟。它是農民畫家們反映生活、抒發主觀感情和審美情趣的繪畫藝術。作品中充滿了濃郁的生活氣息和真摯的情感表達,展現了農民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匠心點睛,風景成線
7月26日上午,在博物館工作人員的帶領下,實踐隊隊員日照農民畫展廳,此時喬諾老師正在進行一場關于日照農民畫的公益課,在課上,喬諾老師指出了日照農民畫在發展的過程中向壁畫的借鑒與創新。她說到“在解放前期,為宣傳政策法規,地方政府便用壁畫的形式在村中的墻壁上作畫,以此來做到政治宣傳的效果。隨著時代的發展,這種特殊的作畫形式逐漸演變成了農民畫。”正因為同壁畫的這種特殊關系,日照農民畫逐漸表現出了于壁畫相似的在色彩方面的豐富性和鮮明性,對重復元素的大量應用,對重復和秩序的應用,主觀表達和夸張手法同時也發展出了自己的裝飾性和實用性的特點。
喬諾老師講到:“農民畫的大部分靈感到來自于農村生活,因此其表現出了濃郁的鄉土氣息,同時其的飽滿的構圖和鮮艷豐富的色彩符合了農民的審美習慣,也寄托出了農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隨后喬諾老師也展示多幅日照農民畫的代表性作品,其中的取材包括了農民放牛和漁船滿載而歸的場景,這使實踐隊隊員們對農民畫產生了更加深刻的認識和了解。
在講到日照農民畫的裝飾性和實用性時,喬諾老師提到“農民畫不應局限與紙張之上,在日照這樣海濱城市,可以考慮將農民畫于絲巾等的融合,在海邊當這種絲巾被風吹起也是農民畫美的一種提現,同時也是一種創新。”隨后喬諾老師又提到了農民畫于扇子和服飾的融合發展,為農民畫的發展提出了新思路。
在課后,喬諾老師接受了實踐隊隊員的采訪,在采訪中實踐隊隊員得知喬諾老師最早是學習國畫的內容,“學了很久的國畫,在機緣巧合下碰到了一個農民畫的老師,因此對富有特色農民畫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隨著時代發展,對農民畫需求開始提高,喬諾老師便開始做農民畫的商業化改變并再次期間創建了日照首家農民畫工作室,帶領農村的婦女創作農民畫推動了農民畫的發展。
啟迪今天,啟迪未來
喬諾老師還提到了她希望日照農民畫能作為藝術品進入裝飾性市場和高端藝術品市場,作為一個高端藝術品類。
當提到農民畫的數字化時,喬諾老師提到希望建造數字化檔案以保護和傳承日照農民畫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通過高清掃描、攝影等技術手段,將農民畫作品轉化為數字格式,便于長期保存和廣泛傳播。喬老師認為,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可以通過官方網站、社交媒體平臺等渠道,未來也可以探索將VR/AR技術應用于農民畫的展示和互動中將農民畫作品以數字化的形式呈現給更廣泛的受眾,提高作品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通過此次深入的調研活動,曲阜師范大學非遺探查實踐隊隊員對日照農民畫的藝術特色、文化內畫有了更深入的理解。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和應用的深化,非遺的數字化保護與傳播將展現出更加廣闊的前景。我們期待著一個更加包容、開放、共享的文化生態,讓非遺文化在數字世界中綻放異彩,成為連接不同文明、促進民心相通的橋梁。同時,也呼吁社會各界繼續攜手努力,共同守護這份寶貴的文化遺產,讓其在數字化時代煥發出新的生命力,照亮人類前行的道路。(通訊員 徐磊)
- 掃一掃 分享悅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