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護航柴市村發展
柴市村位于江蘇省連云港市灌云縣,是一個具有豐富歷史和人文背景的村莊。該村地理位置優越,氣候適宜,擁有豐富的農業資源。近年來,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柴市村迎來了農業發展的新機遇。
鄉村振興戰略旨在全面推進農村經濟、社會、文化和生態的發展,提高農民生活水平,縮小城鄉差距,并實現可持續發展。這一戰略的背景是中國農村地區在快速發展過程中所面臨的一系列問題,如城鄉發展不平衡、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不足、農村生態環境問題等。
在鄉村振興戰略下,柴市村積極推行農業轉型升級,大力發展現代農業。一方面,該村引進了先進的農業技術,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和農民收入。另一方面,柴市村注重發展特色產業,如鄉村旅游、特色農產品等,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鄉村產業發展模式。柴市村為實現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的鄉村振興目標而努力。
黨群服務中心保障農業進步
7月3日下午,實踐團隊在下車鎮副鎮長金立富、下車鎮柴市村書記韓麗華的帶領下參觀了柴市村黨群服務中心。黨群服務中心作為黨和政府在基層的陣地,負責宣傳和落實國家及地方關于鄉村振興和農業發展的各項政策,這些政策為柴市村農業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持。此外,實踐團隊還詳細了解到柴市村基層組織建設和農業發展狀況:近年來,柴市村緊扣“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目標,大力推進農業項目建設,持續推動高效農業發展,以規模養殖、特色養殖為重點,積極發展以高效農業為龍頭的特色產業。黨建引領產業發展,為鄉村振興注入源頭活水,為柴市村農業發展提供組織保障。
參觀柴市村黨群服務中心“綠波春浪滿前坡,極目連云罷亞肥”。在田間走著,在地頭看著,視線里盡是一望無垠的稻田,仿佛身處一片無際的綠色海洋。初入田間地頭,竟真如詩人筆下般的綠野仙蹤。實踐團隊深入田間地頭,在下車鎮柴市村韓書記的講解下,了解到田間不再僅僅只種植水稻,而是采取稻蝦共作的種植方式。在“稻蝦共作”示范田里,采取可持續發展生態循環農業模式,稻田里的害蟲、微生物為龍蝦提供餌料,而蝦產生的排泄物可以滋養水稻,郁郁蔥蔥的稻田不會暴塘,更加有利于小龍蝦的棲息和生長,這樣一來既能提高經濟效益,又可起到穩糧增收的作用。與此同時,團隊成員還發現,在稻蝦共作田中的水稻行間和蝦溝周圍留有一定的空間,而這些空間里被充分種植上了黃豆芽。在韓書記的講解下,才理解這不僅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進而提高農業生產效益,還可以起到生物防治作用。黃豆芽在生長過程中可以吸引害蟲的天敵,從而減少農藥的使用。這有助于提高稻蝦共作田的水質,保持生態平衡。團隊成員還主動與政府相關部門對接,對種植大戶開展問卷調查,采集農業生產各環節關鍵數據,后期建立模型分析,助力當地“三農”產業提質增效。
致力中國農村發展
在鄉村振興戰略下,實踐團隊在柴市村助農調研取得了顯著的成果,鄉村振興戰略為柴市村帶來了農業產業的繁榮、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鄉村治理能力的提升。柴市村逐漸走上了一條適合自己的農業智慧發展之道。這充分體現了鄉村振興戰略對中國農村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同時,此次團隊調研更是為類似地區的發展提供了有益的啟示。類似地區可以借鑒柴市村的實踐經驗,積極探索適合自己的鄉村振興道路。只有充分發揮鄉村特色優勢,推動農業現代化,提升鄉村治理能力,才能實現鄉村振興的目標,為中國農村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
調研“稻蝦共作”生態循環農業模式- 掃一掃 分享悅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