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影映綠土,碳排自消融
實踐隊員首站對關山地質公園的松林進行了實地考察。這里以生態保護和自然育林為主要模式。實踐人員考察發現,這片松林極大提升了土地生態價值。松樹扎根廣袤大地,根系發達龐大。工作人員介紹,這片松林是區域生態“頂梁柱”,松樹與蕨類、苔蘚相互依存,穩固生態系統。同時,松林是強大碳吸收存儲體系,對碳達峰、碳中和意義重大。通過實踐隊員的采訪,工作人員表示,松林在土地利用變化中,能有效防止土壤侵蝕、提升土地肥力。在碳排放方面,持續吸收二氧化碳,有力緩解排放壓力,對維持生態平衡、應對氣候變化作用關鍵,并且棵松樹都是小型“碳庫”,整片松林更是強大的碳吸收儲存體系,對緩解碳排放壓力、推動碳達峰與碳中和目標實現,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圖為關山地質公園的松林。陳潔文 供圖公示牌引土地新變,助碳排減量
考察途中,縣級林長公示牌引起實踐隊員們關注。工作人員介紹:“它不僅是生態保護責任公示的載體,更與土地利用和碳排放管理緊密相關。林長制度的核心是對森林資源的有效管理,而森林資源管理與土地利用密切相連”。通過與當地村民交流,實踐隊員們了解到公示牌在提升公眾環保意識、促進社會監督方面發揮了一定作用。部分村民表示,他們通過公示牌了解了林長制工作,并積極參與森林資源保護活動。然而,也有部分村民反映,公示牌更新不夠及時,部分信息已過時。針對村民反映的問題,工作人員采取積極的對策處理,如利用農村廣播每天定時播報保護動態,在村民微信群及時分享最新政策與活動信息,每月印發宣傳手冊挨家挨戶發放,持續提升村民的參與熱情與保護意識,讓森林資源保護工作在村民的積極配合下高效推進 。
圖為倡導“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公示牌。陳潔文 供圖古建鄰隅,地韻新章碳韻悠
最后一站是一座中式傳統建筑及其周邊區域。古建及其周邊土地的利用,體現了深厚的人文內涵,同時也蘊含著低碳理念。工作人員引領實踐隊員漫步在古建周邊,介紹道:“古建周邊這些土地,多為農田、菜地,延續了傳統的農業土地利用方式。與大規模工業化、城市化開發不同,這種方式并未產生高能耗與高碳排放,土地以溫和、自然的方式被利用,與古建共同構成和諧的畫面。”步入古建內部,工作人員一邊引導參觀,一邊講解:“從建筑材料到建造工藝,古建處處彰顯低碳智慧。在材料選取上,多采用當地天然材料,如石材、木材、泥土等,大幅減少了材料運輸過程中的碳排放。建造以人力為主,避免了大型機械的高能耗作業,這是對土地資源的溫和利用,契合低碳理念。”在工作人員的講解中,實踐人員對古建及其周邊土地的人文內涵和低碳理念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也越發感受到這份傳承的珍貴。
圖為利用土地建造古建筑。陳潔文 供圖此次實踐從土地利用變化和碳排放問題出發,深入探究了區域內不同場景的生態與人文狀況。關山地質公園作為區域內的重要生態標志,其獨特地質景觀與多樣生態系統,承載著自然與歷史的厚重價值。通過此次社會實踐,實踐隊員們不僅深刻認識到土地利用變化與碳排放問題緊密相連,且對區域生態和人文影響深遠,更賦予了隊員們寶貴的實踐經驗與深刻的人生感悟。實踐隊員們紛紛表示,將以此次實踐為新的起點,將所見所聞、所學所得積極轉化為推動可持續發展的實際行動,致力于構建一個更加綠色、低碳、可持續的未來。(通訊員 陳潔文)
圖為碳澤智行實踐隊在校徽石前合影。逄蘭 供圖 - 掃一掃 分享悅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