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重慶市江津區白沙鎮高屋社區的便民服務點里,一場“行走的微黨課”正在上演。重慶理工大學“E學E行”電亮津心社會實踐團將家電維修現場變成思政課堂,讓專業技能與初心使命在服務群眾的實踐中同頻共振。
工作臺整齊排列的電風扇、電飯煲、臺燈,在青年學子手中“重獲新生”。實踐團成員尼亞冰、吳禮鎮等熟練拆解、檢測、換件,用精湛技藝為居民排憂解難。截至目前,這支團隊已累計修復各類小家電300余件,成為社區里的“便民貼心人”,用實干贏得群眾口碑。
“我們擰動的不僅是螺絲,更是連接民心的紐帶。”學生黨員賀秋在維修間隙開講的微黨課,讓現場氣氛愈發熱烈。她坦言,義務維修看似是技術操作,實則是青年黨員踐行初心的生動實踐。“對我們而言,每一次彎腰檢修,都是‘為人民服務’的具體詮釋。”這番話讓在場青年深受觸動,大家紛紛表示要在實踐熔爐中錘煉本領,在奉獻社會中涵養品格。社會實踐恰是青年成長的“必修課”,唯有深入基層、服務群眾,方能真切體悟責任與擔當的深刻內涵。
“這種‘沉浸式教學’打破了傳統課堂的邊界,讓‘為人民服務’的理念從課本走向生活。”實踐團指導老師楊康介紹,當青年學子俯身檢修電器時,奉獻精神已悄然融入血脈。這種“專業技能+社會服務”的創新模式,既解了居民燃眉之急,更搭建起青年成長的實踐舞臺。這堂“沾泥土”的微黨課之所以直抵人心,正因它將初心使命落到了實處——維修現場就是鮮活教材,居民的笑容便是最佳評語。
以螺絲刀為筆、電烙鐵為墨,E學E行”電亮津心社會實踐團在社區一角書寫下“知行合一”的青春答卷。這場“行走的微黨課”生動詮釋:最深刻的成長,永遠發生在服務人民的第一線;最動人的教育,始終扎根于火熱的社會實踐中。
作者:“E學E行”電亮津心社會實踐團 來源:重慶理工大學
社會實踐活動推薦
7月9日,瓢潑大雨傾瀉而下,重慶市江津區白沙鎮高屋社區在雷雨交加的天氣中卻暖意融融。重慶理工大學電氣學院義務維修小組深入開展暑期
7月9日,重慶市江津區白沙鎮高屋社區的便民服務點里,一場“行走的微黨課”正在上演。重慶理工大學“E學E行”電亮津心社會實踐團將家電
7月2日,安徽師范大學音樂學院23級舞蹈表演專業學生,赴蚌埠市懷遠縣藝術調研團隊,通過與安徽省花鼓燈藝術歌舞團和相關文化館對接交流
7月8日,贛州師范高等專科學校音樂系青鴿社會實踐隊發揮專業特長,走進當地敬老院與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開展活動。
上午,隊員們在敬老
7月6日,贛州師范高等專科學校音樂系青鴿社會實踐隊在上堡鄉開展了文藝演出與水稻種植活動。
上午,“載歌載舞頌黨恩 文明新風潤鄉村
7月5日,贛州師范高等專科學校音樂系青鴿社會實踐隊開展了系列實踐活動。隊員們前往上堡整訓舊址,在講解員帶領下進行沉浸式紅色教育學
贛州師范高等專科學校音樂系“青鴿”社會實踐隊于7月4日赴崇義縣開展為期7天的暑期“三下鄉”活動,以“農耕文化+戲曲文化”為主線,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