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氣候變化加劇的背景下,極端洪澇災害頻發且呈現復合化、突發性趨勢,對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構成嚴峻威脅。九江市作為長江中下游重要防洪樞紐,現有單模態預警體系難以穿透“最后一公里”,群眾“收而不動、動而不迅”的響應遲滯問題突出。為破解這一難題,本大展“洪”圖小隊立足“多模態融合”技術前沿,深入九江洪災風險核心區,于7月13日至16日開展為期四天的實地調研,力求實現災情“看得準”、預警“傳得透”、群眾“動得快”,為構建“智慧防災+全民響應”的中國式現代化災害治理體系注入青春動能。
深入基層,傾聽民聲——新橋村與蓮花村居民訪談

小隊還特別關注了弱勢群體在預警接收和響應中的特殊困難,運用錄音、筆記和拍攝等方式記錄了大量一手資料,并觀察到一些居民展示的自救工具和家庭應急包。這些鮮活的口述史和具體案例,為理解現有預警信息在“最后一公里”的觸達效果、不同群體的響應模式差異、以及影響響應決策的關鍵因素提供了寶貴依據,是構建“群眾響應”模型不可或缺的社會模態數據。
沿江踏勘,感知風險——長江沿岸實地環境考察


聚焦樞紐,解碼機制——村委會實地調研


統覽全局,洞察體系——市水利局與防災應急中心訪談
調研收官之日,調研小隊前往九江市洪災預警與應急指揮的核心機構——市水利局和市防災應急中心,與相關科室的技術專家和負責人進行了深度訪談。此行的核心目標是從市級層面系統理解洪災預警監測體系、信息處理流程、多源信息融合現狀、預警發布決策機制以及應急響應協調聯動。在水務局,我們重點了解了多模態監測數據的來源與整合:包括水文站點網絡、氣象預報信息、衛星遙感、雷達測雨、視頻監控等數據如何匯集到水利信息平臺,預警模型的構建、精度和運行情況,以及預警信息的生成標準和決策流程。在防災應急中心,小隊聚焦于預警信息的發布渠道覆蓋面和時效性,以及應急響應的啟動、指揮調度與部門協同。

這四天的調研活動設計層層遞進,從微觀個體響應到中觀組織執行,再到宏觀體系運作,并結合實地環境感知,全方位、多維度地圍繞“多模態預警信息”的生成、傳遞、接收以及“群眾響應”的觸發、決策、行動這一核心鏈條展開,為后續研究積累了豐富、立體、緊扣主題的實地數據和深刻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