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市環翠區人民法院刑事審判庭法官向團隊揭示了其中的核心矛盾:該院年均審理刑事案件500余件,其中約5%(即25起左右)涉及正當防衛爭議。作為沿海旅游城市,當地的相關案件多集中于夜間餐飲場所,地域特性使得案情更顯復雜。法官坦言,司法實踐中面臨著雙重壓力:既要避免陷入“誰受傷重誰有理”的簡單邏輯,又必須平衡好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法官不能以事后眼光評判危急時刻的行為”,王法官特別強調,“情境代入”對于認定防衛意圖起著關鍵作用。
調研過程中,團隊發現實務中存在三大判定焦點:一是必要限度三要素,需綜合考量侵害的急迫性、手段的相當性以及結果的均衡性;二是證據審查要點,傷情鑒定與行為邏輯的吻合度相比監控盲區更為客觀;三是防衛意圖指標,事前預警、工具獲取方式、反擊后行為構成了判斷的黃金標準。
針對這些司法痛點,團隊創新研發了Logistic回歸量化模型。該模型將“三要素”轉化為可量化的指標體系,對于“徒手攻擊持刀反擊”等爭議情境,引入了體力對比、工具隨手性等12項客觀參數。經過威海法院的實證測試,這一模型有效減少了因地域差異導致的同案不同判現象。
山東省威海市環翠區人民法院在官方復函中明確肯定:“該研究為正當防衛限度認定提供有效借鑒,研究方法可信,建議具有推廣價值。”團隊提出的建立區域性案例指導庫、引入醫學專家輔助傷情評估、完善公檢法證據固定機制這三大建議,與法官們的實務構想深度契合。同時,該模型還顯著緩解了法官在輿論關注案件中的決策壓力。
“法律不應是冰冷的邏輯推演,而應是有溫度的價值判斷。”王法官的這句箴言,恰是此次調研的最佳注腳。當量化模型遇上司法人文關懷,“鑄界明法”團隊正用青年智慧破解法治實踐中的“定性焦慮”,讓正當防衛制度真正成為公民抵御不法侵害的法治盾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