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團抵達首日,便對永州及弘飛農業的地理環境與產業布局有了系統認知。永州坐擁湘江源頭,境內河網密布,為農業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弘飛生態農莊所在的東安縣以山地為主,地形多樣,廣泛分布的酸性紅壤,恰好契合油茶這一本地傳統作物的生長需求。
團隊成員與張云飛于辦公室談話
實踐期間,在董事長張云飛的帶領下,實踐團實地探訪了弘飛生態農莊。這座現代農業綜合體集生態油茶、生態養殖、觀光旅游、油茶加工于一體,內部設施完善,游客還可全程參與食材采摘與制作,體驗"從田間到餐桌"的透明流程。團隊成員在員工指導下參與了每日的餐飲制作,并品嘗了張云飛烹制的東安雞、東安血鴨等特色名菜。

成員王梓向張云飛請教東安血鴨的做法
實踐團重點考察了公司兩大支柱產業的運營模式。即東安雞養殖和生態油茶。在東安雞養殖場,實踐團系統了解了養殖全流程:雛雞需經一個月保溫培育方可野外散養,日常飼料會輔以艾草消炎。病死雞經焚燒爐處理后,骨灰可作為肥料實現循環利用。目前養殖場規模達10萬只,未來將深化品牌文旅融合與"無抗養殖"技術推廣。
油茶產業則展現了科技與生態的深度結合。針對季節性干旱導致的落果裂果問題,基地引入了智能水肥一體化系統,實現精準管理。此外,"油茶–雞"林牧模式形成的"雞糞肥樹、樹養蟲、蟲喂雞"的良性循環,既可以減少化肥農藥的使用,又提升了土壤透氣性與雞群存活率。油茶采收季邀請貧困村村民參與勞作的舉措,更讓產業發展惠及周邊民生。

張云飛向團隊成員介紹水肥一體化系統
在油茶加工廠,實踐團見證了山茶油從果實到成品的全過程:11月集中采收果實后,經晾曬、分揀、烘干、蒸胚、壓餅等工序壓榨取油,最后便是密封包裝。富含不飽和脂肪酸的山茶油不僅是健康食材,更成為地方特色禮品。

張云飛向團隊成員介紹山茶油加工過程
在此期間,實踐團還探訪了弘飛農業的中藥材種植區。大片艾草種植區既為雞群提供消炎飼料,也精選部分制成艾灸產品。農莊內有小型推磨可供游客體驗艾絨研磨,是研學教育的生動載體。這種"種養結合+研學體驗"的模式,為農莊轉型注入新活力。

張云飛向團隊成員展示艾絨研磨
在射干育苗地,實踐團了解到經篩選的本地中藥材品種更適應當地環境,通過與銀杏、油茶等間種,實現土地高效利用。油茶地邊緣種植的芍藥等中藥材與觀賞性藥用植物區共同構成"實用+觀賞"的種植格局。

張云飛向團隊成員介紹中藥材射干
實踐的最后一日,實踐團參觀了唐生智故居"樹德山莊"。這座中西合璧的莊園及一旁的耀祥中學見證了這位國民革命軍一級上將的傳奇人生,其組織的"和平自救"運動、及推動湖南和平起義等事跡,讓成員深刻體會到個人命運與國家發展的緊密聯系。

樹德山莊(左)與耀祥中學(右)
七天的腳步丈量了產業的長度,也觸摸到土地的溫度。弘飛生態農莊用一根油茶枝、一片艾草葉、一聲雞鳴,把科技、生態、文化、民生編織成鄉村振興的鮮活樣本。實踐雖已結束,但那些在山風中搖曳的油茶果、在林間盤旋的東安雞、在磨盤里翻滾的艾絨,已化作一粒粒種子落在每位實踐團隊員心里。未來,實踐團將以青春為犁,帶著所學所見繼續探索農業發展新路徑,把更豐饒的答案寫在中國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