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分隊雙線并行:在科研層面,聚焦濕地碳匯功能,系統開展植被類型普查與固碳能力研究,以實地調研數據為城市濕地生態保護提供科學支撐;在科普層面,走進南京、金壇兩地社區及暑托班,深入南京誠信小學與貴州學校,通過科普宣講等多樣化形式,引導社會公眾主動參與綠色實踐,為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注入青春動能。
探訪七橋甕,濕地記百芳
圖1小分隊在七橋甕濕地公園實踐
7月6日,河海大學溯源小分隊赴南京七橋甕濕地公園開展生態環境實地調研。隊員們在現場細致觀察與拍攝,積累植物照片上千張,并結合專業圖鑒比對鑒定,最終成功識別并記錄濕地植物近百種。并將實地資料整理編撰成《七橋甕濕地公園植物名錄》,為該公園生態資源建立檔案。
針對濕地水環境,在相關專業成員指導下,小分隊用便攜儀器測定水體溫度、酸堿度(導率)、濁度等五項關鍵指標,評估即時水質狀況。并與歷史數據進行對比,實現了對七橋甕水質的定量化評估與變化趨勢分析,并同步估算其水體固碳能力的演變。
空間維度上,小分隊收集歷史遙感影像,運用ArcGISPro目視解譯,精準數字化水系形態,成功構建水系數字化地理數據庫,動態記錄其形態演變軌跡。此次調研綜合多方面成果,為七橋甕濕地公園水生態環境現狀及歷史變遷提供了基于實證數據的全面評估框架。踏查所獲數據,皆為理解與守護這片濕地筑牢了科學基礎。
科普碳匯事,宣講護生態
7月6日,帶著七橋甕濕地碳匯調研中的收獲,河海大學溯源小分隊走進夫子廟花木魚蟲市場,開展志愿科普宣講,致力將“濕地碳匯”等生態前沿概念與國家“雙碳”戰略融入市民與游客心中。
活動伊始,小分隊在市場入口處布置了“濕地碳匯”“碳達峰、碳中和”等內容的科普展板,吸引了眾多游客與市民。隊員們化身科普講解員,以生活化的語言深入淺出地介紹濕地作為“碳匯明星”的原理及其在“雙碳”目標中的重要作用,有機銜接宏觀生態策略與微觀植物功能,講解獲聽眾連連稱贊。
為進一步提升公眾環保意識,隊員們分散于市場之中,圍繞新污染物的種類與危害進行講解,并發放宣傳手冊20余本。他們從日常物品出發,直觀闡述新污染物的來源與影響,使生態保護理念深入人心。
活動結束后,隊員們整理展架與資料,內心充滿成就感與責任感。科普宣講不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一場關于地球未來的真誠對話。此次夫子廟之行,將專業的“濕地碳匯”概念轉化為民眾可感可知的生態力量,也將“新污染物”的防控意識帶入公眾視野,匯聚成推動綠色發展的時代江河。
社區科普行,童心護綠情
七月的陽光鋪灑在江蘇大地,一支來自河海大學的科普宣講小分隊穿梭于常州市金壇區與南京市江北新區的社區之間,將水、濕地與生態連結,播撒進孩子們的心田。
7月7日與10日,小分隊先后走進金壇區東城街道電勝社區與匯賢社區,開啟以“走進濕地王國——探訪神奇的濕地植物”和“節約用水,與你同行”為主題的科普之旅。電勝社區的教室里,綠意盎然的植物標本、細膩生動的生態圖景,為孩子們打開了另一世界的窗口。隊員們以問答引導孩子們探尋濕地——“什么是濕地?”“它為什么被稱為地球的‘綠腎’?”激起層層思考的漣漪。孩子們用廢棄的瓶蓋、彩色的毛線創作一幅幅稚拙卻動人的畫作;一旁的“激流勇進”游戲更讓歡笑聲與知識悄悄融合。
而在匯賢社區,隊員們以“一滴水的旅行”講解水在自然中的循環與演變。凈水實驗環節更將課堂推向高潮,孩子們模仿操作,將濁水濾清。那一刻,他們眼中閃爍的不僅是好奇,更有萌發的責任感——原來水如此來之不易,每一滴都值得珍惜。
相隔數十公里外,另一組故事在南京江北新區社區與外港社區同步書寫。7月8日與9日,小分隊以“水生態保護”為脈絡,借長江真實案例開展水文啟蒙。“長江正在面臨什么?”“我們該如何守護她?”隊員們用圖片與故事,將生態議題化為生活追問。孩子們在互動中明白:節水護水不是遙遠的口號,而是每一次行動。
在實踐環節,江北新區社區的孩子們搭建簡易凈水裝置,看著污水澄清,物理過濾的原理清晰可感;在外港社區,藝術與科學交融——孩子們用樹葉、瓶蓋在宣紙上作畫,繪制綠色家園。一旁的水循環模型則模擬水從使用到凈化的全程。他們即看見了水的旅程,又在創作中理解了人與水共生共美。
四日四社區,一場跨越城市的科普接力圓滿收官。河海大學的小分隊以專業和熱情,將水利學科的深奧知識化為可感體驗,架起社區與童年的橋梁。而這些微小瞬間——一次提問、一次過濾、一場游戲——早已如種子埋進土壤,靜待破土而生,長成清流環繞的明天。
啟迪科學心,播種生態夢
在6月12日,7月14日、15日、17日,小分隊來到江蘇省南京市誠信小學和貴州省六盤水市盤州市第六小學開展科普宣講。出發前,小分隊充分準備。圍繞課程設計開展了圓桌討論,思考如何讓水科學實驗即生動有趣,互動充分,做到寓教于樂;怎么讓孩子們將學到的知識運用到生活中。此外,小分隊還精心準備了相關的幻燈片與小禮品。
孩子們優秀作品展示
圖2小分隊成員帶領孩子們完成水墨畫
在南京誠信小學,小分隊開展“守護長江,與你童行”科普課堂。鑒于南京特殊的地理環境,和復合的城市功能。課程采用“小分隊成員講解環保知識”+“同學們實踐參與節水護水活動”的形式,既確保了知識的傳遞,又啟迪孩子們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在貴州六盤水小學,小分隊開展“守地下清泉,護生命之源”、“走近濕地王國—探訪神秘的濕地植物”和“墨韻繪清波,攜手護江河”科普課堂。貴州地處云貴高原,喀斯特地貌占全省面積約61.9%。其巖石易溶蝕形成溶洞、暗河等儲水空間,是地下水的重要補給來源,小分隊用趣味知識問答等方式帶領小朋友們了解并保護地下水。
圖3小分隊成員為小朋友發放禮品小朋友積極與小分隊成員互動
這次活動小分隊收獲頗豐,深切領悟到教育不僅是傳授知識,更是點燃孩子們心中希望之火,讓他們相信自己可以有更美好的未來。往后,小分隊會帶著這份責任繼續前行,也希望更多的人的加入,讓更多的孩子感受到知識的力量與愛的溫暖。
圖4小分隊成員為小朋友講解科普知識小分隊與小朋友臨別合影
潮涌千帆競,奮楫正當時。此次社會實踐不僅是知識的傳播、科學的探索,更是一堂深刻的生態文明教育課。小分隊以濕地為卷、以行動為筆,在祖國大地上寫下“青春與綠色同行”的生動注腳,展現出新時代青年勇擔使命、奮發有為的精神風貌。
歲月繾綣,葳蕤生香,萬里蹀躞,以夢為歸。生態文明建設非一朝一夕之功,需鍥而不舍、久久為功。展望未來,河海大學青年學子必將繼續秉持初心、砥礪前行,把論文寫在祖國山川大地,將汗水灑遍綠水青山,以專業賦能實踐,以奉獻詮釋擔當,為實現“雙碳”目標、譜寫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新篇章貢獻更多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