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泉州的風掠過富美宮、北石文興宮的檐角,又吹進閩臺緣博物館的展廳,“船承新敘”實踐團的腳步,便在古宮與展廳的光影里,串起送王船跨越千年的文化脈絡。
第一站:富美宮
抵達富美宮時,朱紅大門敞著,陽光斜斜鋪在青石板上。在殿外,我們見到了值守富美宮的阿嬤。她指著正中神龕介紹:“這供的是蕭王爺(蕭望之),傳說是皇帝的老師,學生們常來祈學業順遂。” “送王船耗力得很,”阿嬤嘆道,“船要精雕細琢,儀式要籌備數年,人力物力都得攢足了才敢辦。”聽著阿嬤平實的話語,再望著神龕前裊裊的香火,我們才真的體會到“送王船”不只是書本里的民俗名詞,而是一代代泉州人攢著心力、護著信仰的實在事。
跨進門檻,精巧的建筑結構吸引我們的注意:大殿面闊三間,進深三間,木構梁架上的木雕、石雕格外精巧:有的刻著纏枝蓮紋,有的雕著神將馭舟……被香火熏得微黑的木紋里,好似藏著數百年送王船的潮聲與祈愿。逛到側殿,一排送王船模型靜靜陳列在玻璃柜中。模型雖小,細節卻極精致:船身繪著彩飾,船艙載著微型供品,船舷的紋路清晰可見。指尖劃過玻璃柜,望著模型上的船帆剪影,我們忽然懂得:這宮觀里的一塑一像,早已把泉州人對信仰的虔誠,熔進了器物的骨血里。
第二站:北石文興宮
還沒邁進北石文興宮的殿門,先被宮前那座“三山勝境”石牌坊留住了。灰白石材雕出的飛檐翹角、額枋上“泉郡北石帝君行宮暨三王府大帝祖庭”的鎏金字、柱身兩側“海絲路史跡”“宋元遺風”的對聯,把文興宮和泉州古港的千年故事一字一句講給我們聽。抬眼望去,棕櫚樹后聳著現代高樓,讓這老牌坊的重量更顯沉甸,原來送王船的根,就這么牢牢扎在新舊交疊的城里。
踏入側殿,靠墻的宋代古船殘骸瞬間吸引我們的目光,這些老木頭是船身殘片,木質堅硬厚重,表面磨出溫潤光澤。說明牌上寫著,它們是2020年從法石文興埯撈出的遺跡,“尾角車纜”“錨車芯”這些部件名,把宋代航海的智慧傳遞給我們。指尖撫過木頭,粗糙肌理里仿佛還留著當年工匠們造船的溫度。
展柜中,印著雷、蕭、溫三府王爺標識的迷你王船模型靜靜陳列,紅黑船身、支棱船帆,與古船殘木相映,更顯歲月厚重。旁邊紅帆王船模型彩飾鮮明,似要載著泉州人的祈愿,駛向海峽那頭。原來這些宋代殘木,正是送王船民俗最實在的見證,把泉州人對海洋的敬畏、對遠方的牽掛,牢牢刻進了木頭的紋路里。
第三站:閩臺緣博物館
走進閩臺緣博物館,展廳的燈影瞬間把我們拽進更遼闊的歷史里。第一眼就撞見那艘彩漆王船:船舷繪著青龍,紅帆在燈光下泛著舊澤,船下堆著經幡與祭物,像剛完成一場跨海的祈愿。旁邊木牌寫著“臺灣王爺信仰源自閩南”,泉州富美宮、廈門玉成殿……一個個熟悉的宮廟名,串起兩岸信仰的根。
轉過展柜,一艘竹篾船模靜靜立著,船帆由篾片編就,粗糙卻扎實。旁邊文字說明:“送王船有‘游天河’(燒王船)、‘游地河’(放流王船)兩種形式,臺灣不少王爺廟,都與福建漂流過去的王船有關。” 原來這只船,早把兩岸的鄉愁與牽掛,漂成了斬不斷的根脈。
展廳墻上,閩臺王爺廟的老照片一行行排列:泉州富美宮的朱門、臺灣臺南代天府的飛檐……照片下的文字寫著“兩岸王爺信仰同根同源”。再看那些送王船儀式的影像:漳州海邊的祭典火光、廈門港的王船放流、臺灣屏東的燒船盛景……光影里,兩岸的香火味仿佛融在了一起。
從富美宮的活態民俗,到北石文興宮的古木殘痕,再到閩臺緣博物館的展廳燈影,我們終于讀懂:送王船從不是孤獨的儀式,而是泉州人對海洋的敬畏,是兩岸同胞共有的文化基因。那只王船載著的,有泉州港的潮聲,有臺灣海峽的風浪,更有兩岸人“同根同源”的滾燙心跳。
走出博物館時,泉州的風又吹在臉上,這一次,我們仿佛聽見:千百年前的王船,正載著兩岸的牽掛,在時光里,悠悠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