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隊成員決心利用互聯網優勢,轉變思路,打破地域界限,通過線上會議、在線訪談、直播講座等多樣化新方式進行一場別開生面的實踐之旅。小隊在實踐考察的過程中也最大化地帶動更多青年學子加入他們的行列,一起體驗草編藝術的獨特魅力。以草為銜,構建起一座連結當代美學與傳統手工藝術的橋梁。
經過一系列的學習與調研,他們不僅了解了徐行草編的前生今世,更對于徐行草編的未來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有了更多的思考:近年來,隨著當代社會主體文化意識的不斷覺醒,加上相關政策的積極引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成了越來越多人關心、關注、并為之奮斗的目標與方向。講好非遺故事,打造非遺品牌,為非遺尋找新時代新生機正逐漸成為當下傳承弘揚非物質文化遺產繞不開的話題。
小隊克服重重困難,邀請到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市級傳承人---王勤老師來到上海應用技術大學開展主題講座。由于疫情原因,王老師不能來到校園,小隊便向學校請示,在騰訊會議上讓更多有非遺夢的同學感受草編魅力。值得提的是,在小隊的努力下,上海應用技術大學城市建設與安全工程學院副院長張小懿老師也受邀參會,并對王老師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王勤老師被聘為學院勞育導師,為院內學生建立良好友誼關系,未來將會有更多愿意學習草編文化的大學生群體感受一股上海本土非遺魅力,該講座向同學們展示了草編藝術的前世今生和精美技藝,吸引了更多年輕人加入傳承、發揚非遺技藝的行列。
作為一個國家與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志,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生俱來就與其誕生地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其獨特的地域化特色在增添其文化魅力的同時,也使得非遺成為該地區獨特的地理文化名片。基于此,強調非遺文化的地域特色,打造地區特色品牌,以非遺為基點帶動鄉村旅游產業轉型,為鄉村振興提供新的發力點是一條值得探索的新型非遺化鄉村振興之路。
小隊與嘉定陽光工坊進行密切合作,相互交流,為探索出一條創新的發展之路貢獻小隊的大學生智慧。在工坊,工作人員手把手教會每一個隊員草編吊墜的制作,制作工序的復雜在隊員意料之中,卻沒有意料到需要經過如此多遍地修改才能完成一個看似小小的吊墜,這讓所有隊員們不由衷地佩服那些“草編藝術家”們的手藝是如此高超。無論是精美的籃子杯墊,還是宏偉的嘉興南湖草編紅船,都是智慧的結晶和對黨的熱愛。
經過小隊長達兩個多月的調研得知,草編所用的原材料多為徐行當地生產的黃草,成本價格低廉,但隨著時代飛速發展,草編手工技藝因耗時較長、工藝復雜,無法形成規模化生產,加上草編產品不易儲存,徐行草編逐漸淡出了人們的日常生活,以草編為生的手工藝人鳳毛麟角,而黃草種植也隨著城市現代化建設的進程迅速消失。針對上述現狀,小隊思考若能以"草編之鄉"作為徐行鎮未來十年發展規劃目標,成立徐行草編基地,適當引導當地居民恢復黃草規模化種植;將草編編制體驗作為鄉村旅游特色項目;草編產品作為文化品牌高端產品線,同時著力開發以故事冊、繪畫集等為代表的“草編仙子”周邊文創產品……由此將徐行鎮逐步打造為一座會呼吸的“草編博物館”。消費者們不僅能在“草編仙子”買到最地道精美、獨具個性化特色的各類定制草編產品;當游客親臨徐行鎮,更能在這里見證黃草的一生,親眼目睹甚至參與到草編的創造過程中,這樣獨特的文化體驗正是當代消費主體所熱衷的。
打造地區IP,不斷強調草編的個性化體驗與徐行草編背后傳承千年的濃郁鄉土風情,輔以新時代商業化思維進行品牌營銷,以此推動徐行鎮鄉村旅游產業更新迭代——此舉不僅能夠為當地居民提供大量的就業崗位,更在于打造完整化的非遺產業鏈,將品牌化運營貫穿原料供給、藝術品創造、市場銷售三大板塊,從而為鄉村振興添磚加瓦。
小隊的草編夢很單純,讓非遺得到傳承和弘揚。文化的形式是有限的,而其生命力是無限的,如何在有限的形式中激發出其無窮的生命力,這不僅僅是非遺傳承人所面對的難題,更是不斷前進的中國、不斷前進的民族、所有隨著時代一起發展的文化必將面對的課題。當傳統遇見新潮,如何將舊時代的傳統藝術淬煉為新時代的文化瑰寶,100種非遺有101個答案,這支小隊仍在探索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