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為啥搞民宿,其實是‘窮則思變’的結果。” 在張家臺村的發展歷程中,曾長期以農業與漁業為支柱產業。 但這種單一的產業結構,讓村民的生活與自然緊密相連,卻也難逃 “靠天吃飯” 的局限 —— 遇上臺風天、禁漁期,收入便跟著縮水;農產品價格波動時,一年的辛勞可能只夠勉強糊口。直到旅游業的東風吹進村莊,這份延續了幾代人的生存模式才悄然改變,從 “出海打魚、下地種糧” 到 “開門迎客、以宿興業”,產業的轉型不僅帶來了收入的增長,更重塑了村莊的發展軌跡。 村支書翻開泛黃的會議記錄,“大概十年前,村里就有零星村民把閑置老屋改成‘漁家樂’,但不成規模,直到2023年,大量村民開始改造民宿,村里才開始逐漸形成規;糜螛I。”
最初的嘗試是 “政策搭臺 + 景區賦能 + 村民唱戲”。村委會先組織村民試點,山海天景區派來設計師免費出方案,還協調工匠改造老屋;同時村集體爭取到首批扶持資金,用于修通沿海步道。 “游客來了不光住,還買海鮮、學織網,村民一算賬,比打魚掙得多,跟著加入的人越來越多?梢哉f,民宿是村委會引導方向、景區助力資源、村民主動參與的結果,缺了哪頭都走不到今天。” 這正契合了村莊旅游業轉型的核心 —— 通過新業態激活資源,既滿足游客對 “原生態漁村” 的向往,又讓村民在轉型中嘗到甜頭。
如今的張家臺村民宿已形成 “特色化集群 + 差異化經營” 的格局。 如今的游客早已不滿足于 “住一晚、看片海” 的淺層體驗,對旅行的需求正朝著個性化、深度化、品質化躍升。他們帶著對 “原生態” 與 “舒適度” 的雙重期待而來。這種高要求像一根無形的 “指揮棒”,倒逼張家臺村的民宿和景區不斷升級。為跟上現代旅游的步伐,民宿按主題細分為三類:其一主打 “海景慢生活”,配備觀海露臺和漁船體驗;還有聚焦 “漁家文化”,提供織網、做海鮮醬等非遺體驗;其余則面向親子家庭,配套趕海工具和兒童漁家課堂。就像旅游服務中心負責人談到的那樣:“民宿的特色打造,不必追求 “面面俱到” 的全主題覆蓋,與其在多個方向上淺嘗輒止,不如聚焦一個或幾個核心主題深耕細作。“這種 “少而精” 的路徑,既能避免同質化的平庸,也能讓游客對民宿的記憶點更清晰,這才是民宿真正能留住人的核心競爭力。
民宿能火起來,離不開村里政策的托舉。” 負責人翻開政策文件,話語里滿是感慨。腰包鼓起來的變化是實打實的—曾經靠傳統營生維持生計的日子一去不返,如今經營民宿的家庭,收入較以往翻了幾番,日子過得越發有底氣。收入的增長,悄悄改變著村民的想法。大家打心底里明白:村子的整體環境就是 “金招牌”。清晨清掃門前街巷成了習慣,石板路被擦拭得光潔,垃圾分類意識顯著提升。村民對環境的珍視,又反過來成了民宿產業升級的推力。村委會順勢而為,圍繞游客需求改善基礎設施:拓寬沿海道路方便出行,完善污水治理守護碧海,增設夜間照明保障安全…… 這些變化讓村莊既保留著漁村的質樸,又具備了現代旅游的便利。當游客們感嘆 “村里干凈又舒服” 時,村民們更堅定了一個道理:守護好這片海、這片村,就是守護自己的生計與未來。而這份共識,正讓民宿旅游在良性循環中走得更遠。
談及未來,村委會的藍圖清晰而務實。村支書介紹,計劃聯合山海天旅游景區打造 “一核三帶”:以漁港為核心,串聯民宿體驗帶、非遺展示帶、生態觀光帶。同時要在 “線上吆喝” 上多下功夫 —— 組織民宿和餐館老板學做短視頻,把出海捕魚的鮮活場景、海鮮加工的煙火氣拍出來,讓更多人隔著屏幕聞到漁村的味道;還要鼓勵游客分享真實體驗,對優質評價給予小禮品獎勵,用口碑把 “張家臺” 的招牌擦得更亮。
訪談結束時,民宿旁的大排檔飄出海鮮清香,漁港的濤聲與游客的笑聲交織。張家臺村的實踐證明:鄉村旅游業的轉型,從來不是 “推倒重來”,而是在傳統與現代的碰撞中找到平衡,讓綠水青山真正成為 “幸?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