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大一學生,能夠加入“實體桌游賦能青少年健康素養”大創項目團隊,并承擔部分項目書的撰寫任務,是我大學生涯中一段珍貴而深刻的經歷。回首這段時光,我不僅初步掌握了學術研究的基本方法,更在團隊協作、社會責任感和科研思維等方面獲得了全方位的成長。
最初接觸項目時,我對“健康素養”“游戲化干預”等概念還十分陌生。在學姐的指導下,我開始系統查閱文獻、梳理國內外研究脈絡。撰寫“研究目的”部分時,我反復思考:我們為什么要做這個研究?它的現實意義何在?在這個過程中,我逐漸意識到,健康不僅僅是身體的無恙,更是一種需要通過學習、實踐和內化才能形成的能力。尤其是在城鄉差異顯著的背景下,農村青少年健康素養的提升,不僅關乎個體命運,更關系到社會公平與國家未來的健康根基。
在撰寫“國內外研究現狀”時,我深入閱讀了數十篇中英文文獻,從WHO的健康素養定義到《中國居民健康素養監測報告》,從游戲化學習理論到城鄉健康差異的實證研究。我了解到,國內研究多集中于政策推動和傳統健康教育,而國外則更注重早期干預和社區參與。我也發現,盡管游戲化教育在慢性病管理等領域已有應用,但針對青少年、尤其是農村地區的實體桌游干預研究仍屬空白。這一發現讓我更加明確我們項目的創新性與必要性。
過程中,我也遇到了不少困l難。如何從海量文獻中提取關鍵信息?如何用學術語言準確表達?如何將零散的知識點整合成邏輯清晰的綜述?每一次修改、每一次討論,都是對思維能力和文字功底的錘煉。我學會了使用Zotero管理文獻,用Mubu繪制思維導圖……這些技能雖然細微,卻讓我感受到了學術工作的嚴謹與美感。
作為團隊中唯一的大一學生,我時常感到自己的不足,但也因此得到了更多學習的機會。學姐耐心地教我如何查找資料、如何提取有用信息及引用等等。我逐漸從被動接受任務,到主動說出自己的想法,這種成長,是課堂上學不到的。
如今,項目仍在持續推進,而我也從最初的“小白”,成長為能獨立完成文獻綜述、能清晰表達觀點、能與人協作攻關的“調研新人”。我深刻體會到,健康中國不是一個遙遠的口號,而是需要我們這一代人用知識、智慧與行動去推動的現實使命。
未來,我將繼續跟隨團隊的步伐,深入參與干預實驗、數據分析和成果推廣,在實干中學習,在服務中成長。我相信,這段經歷將永遠銘刻在我的大學記憶中,提醒我:學術之路,既要有仰望星空的胸懷,也要有腳踏實地的堅持。而健康素養的種子,已然通過我們的努力,悄悄播撒在更多青少年的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