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月10日上午,河南省鄭州市鞏義市西村鎮舉行了社火表演,為學習和弘揚非物質文化遺產,小組代表付士軒同學前往觀賞了社火表演。每年正月初十表演社火是鎮上的傳統,一般有舞獅、高蹺、擂鼓和豫劇等表演,但由于疫情防控工作的需要,今年只有舞獅表演,并且為了落實禁燃禁放的規定,鞭炮采用了電子炮。
河南有名的舞獅有鞏義市魯莊鎮的小相獅舞,小相獅舞是河南乃至中國最古老最傳統的漢族民俗舞蹈。2007年被列入河南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小相獅舞融觀賞性、娛樂性為一體,立足民間文藝特色,受到觀眾喜愛,先后獲得“中原第一獅”、“中華第一獅”等稱號,2008年被國務院命名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相比其他村的社火,小相獅舞有其自己傳承的特點,如臘鼓傳承。古詩文中常提到臘鼓,臘鼓即農歷臘月的鼓聲。在鞏偃一帶臘鼓習俗一直保持到建國以后。冬季是傳統農閑季節,一入臘月外出的人都陸續回家,這是練習和傳教社火的好時候,所以各村都把大鼓和器械拿出來,集中一處公共場所供人們娛樂,咚咚之聲傳聞數里,即稱為臘鼓。小相村也不例外,不過開始得更早,一種過麥便開始教練獅子舞。此外,還有家庭傳承、暗地學練和學校教練等特點。由于小相群眾特別熱愛和支持獅舞,加之有不斷應邀外出獻藝的機會,所以小相的獅舞從沒出現過因經濟體制變化——合作化和改革開放而使社火斷代的現象,而且呈現新的繁榮發展趨勢。
隨著全球化趨勢的加強和現代化進程的加快,我國的文化生態發生了巨大變化,非物質文化遺產受到越來越大的沖擊。一些依靠口授和行為傳承的文化遺產正在不斷消失,許多傳統技藝瀕臨消亡,大量有歷史、文化價值的珍貴實物與資料遭到毀棄或流失境外,隨意濫用、過度開發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現象時有發生,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已經刻不容緩。



